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9日 星期三

    创刊75年来,光明日报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我与光明日报】引领学术 繁荣文化 光明前行

    作者:王巍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9日 01版)

      【我与光明日报】

      今年是光明日报创刊75周年。75年来,光明日报为促进中国学术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对于学者来说,光明日报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是一场具有深刻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于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具有深远意义。这场大讨论是由《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而掀开序幕的。当时,我还是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听到老师们在闲谈中提及这篇文章,就去图书馆翻看,读完心中很受震动。虽然没有预想到这篇文章后来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能够感觉出它是很有影响力的,在解放思想、引领改革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我第一次对光明日报留下深刻印象。

      我在《光明日报》发表第一篇文章是在1997年。那是我拿到第二个博士学位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担任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的第二年。文章题目是《世纪之交考古学精品战略的实施》。在夏商周考古部分,我对在夏商周考古中实施精品战略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文章刊发在1997年8月26日的《光明日报》,我也由此与光明日报结下不解之缘。

      投稿给学术杂志一般要经过数月的审稿,即便同意刊发后,往往也要等一两年才能刊载。与此相比,光明日报审稿周期短,往往十天半月就可以得到能否刊发的反馈并较快见报,这一点对于学者来说十分重要。光明日报正是发挥了她的优势,所以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学者都愿意把文章投给光明日报。与其他报纸相比,《光明日报》学术性、理论性强,特别是《史学》版等专刊具有悠久的传统,聚焦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不仅及时反映学界最新动态,还努力引领学术发展,这也是学者们格外看重的原因。还有一点,学术期刊专业性很强,读者大都是该专业领域的学者,特别是考古文博领域期刊发表的文章,其他学科学者往往很难读懂。《光明日报》由于读者面广,所以要求作者的语言尽量通俗,使其他学术领域的学者也能够看懂,因此广大学者可以通过《光明日报》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可谓“光明在手,纵览全盘”。

      1996年到2000年,科技部立项了“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我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是工程的主要承担单位之一,我担任主任的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要承担夏商西周时期都城的发掘,所以在断代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断代工程即将结束。工程首席专家李学勤、李伯谦等先生和我们这些参加工程的骨干都希望能够继续得到有关部门支持,多学科结合研究历史学重大课题,大家不约而同地主张开展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为了争取得到科技部的支持,我撰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构想》,就开展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总体思路和课题设置建议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完稿后,我投给了光明日报。报社领导和编辑们高度重视,2000年3月31日刊发了这篇文章。我把报纸送给科技部的相关司处,对于探源工程立项起到了一定作用。2004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我被任命为负责人之一。20年来,工程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通过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梳理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2022年5月27日,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我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了工作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对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探源研究指明了方向。

      《光明日报》十分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历史领域学术研究成果的及时刊载。探源工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都是首先在《光明日报》刊载的。我先后在《史学》版等发表了8篇与中华文明探源相关的研究文章。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迎来了百年诞辰。《光明日报》刊载了我的3篇与百年考古相关的文章,特别是《史学》版策划推出的整版文章《百年考古 成就辉煌》受到广泛关注。《光明日报》还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合作,将一些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的成果予以刊载,使这些成果能够尽早为学界和社会所了解,对于引领学术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我有幸于去年成为光明日报社等单位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的一员,讲述了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报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宣讲视频、报纸文章在多个平台进行推介。我的讲座视频仅在“学习强国”平台的播放量就近300万,文章点击量有720多万。

      自1997年我在《光明日报》刊发第一篇文章,至今已经27年。我恰恰在《光明日报》发表了27篇文章,平均一年一篇。对于研究周期较长的考古工作者来说,这是很“高产”的。所有的学术报刊中,我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是最多的。这些文章内容丰富,包括考古学的新进展、百年考古学的回顾、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方向、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阐释和传播、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的考古学阐释等。其中最多的是与中华文明探源有关的研究。

      与光明结缘27年来,我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以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可以说是光明日报伴随我、帮助我成长的。在这27年中,我习惯于第一时间把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对考古学科发展的思考在《光明日报》发表。今年5月,我年满70周岁,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我感觉到,在《光明日报》刊载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个人的学术成长历程。希望光明日报加强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辉煌成就的阐释,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径的阐释。我衷心祝愿光明日报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正确办报方向,发扬自身优良传统,引领学术,繁荣文化,不断前行,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王巍,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

      (本报记者户华为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