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16版:文艺评论周刊·舞台艺术    上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9日 星期三

    话剧《叩响》:叩动百姓心灵之门

    作者:汪守德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9日 16版)

      革命历史题材话剧《叩响》讲述的是毛泽东如何通过开展寻乌调查,深入了解社会情况和民生疾苦,积累城市商业管理经验,与党内冒进思想做斗争的故事。创作者在大量查阅史料和反复研讨探究的基础上,经历十四稿的加工打磨,使作品呈现出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该剧根据历史事实,巧妙设置矛盾冲突,再现复杂历史进程中的情境,引发观众深入思考。如正当毛泽东面对和思考中国革命前途,认为要从实际出发、开展调查时,留苏特派员刘致明到来,却教条化、简单化地声称“按照共产国际的最新指令,中国工农红军应当集中力量攻打大城市……”二者观点一出,正确的和错误的思想路线就此形成了鲜明尖锐的对立,戏剧矛盾也由此激烈地展开,毛、刘二人之间的激辩成为重要的看点,牢牢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该剧还观照底层百姓生活,将他们的命运变化有机融入剧情,以一系列真实生动的情节和细致描绘,印证毛泽东所代表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正确性。与刘致明那样在事前不了解实际、不做具体分析情况下的偏激举动相比,剧中着重体现出毛泽东如何以当“学生”的姿态,深入到小商小贩中间,与他们心平气和、推心置腹地促膝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真实的经营状况,了解“红军哪里做得不好,哪里做得不对”,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政策。这些毛泽东寻乌调查中典型场景的再现,表现出毛泽东的眼界、格局以及他深入、唯实的作风,使得“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剧作的成功还在于描写了几位次要人物的转变,烘托了主旨。如古柏和安娜一开始欣赏和笃信刘致明教条主义的理论,后来在斗争实践中逐渐醒悟那一套行不通。特别是刘致明这个人物的转变非常具有典型意义,一系列的事实终于使他明白自己所奉行的理论不仅行不通,而且造成了战友的牺牲、危害了革命,进而他深刻地觉悟到“不能对人民群众的呐喊视而不见”。也正是这些转变立体地表现出毛泽东用他的实践和理论,带动了革命队伍群体性的转变和升华,即认识到“再好的革命理论如果不能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也都是行不通的”。到此,剧作也深刻地揭示出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

      在《叩响》舞台上,一扇扇大大小小、高低不一的“门”尤为引人瞩目。这些门被主创人员注入了深刻意涵,成为观众理解剧情走向和剧作精神内核的“剧眼”。门所代表的不仅是人物活动的环境或居所,真实地还原了寻乌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寓意着走访调查路途的艰辛,是剧中毛泽东不断叩响的工人之门、农民之门、商人之门,也是实际之门、胜利之门,是对调查精神的艺术化表现。这些门的设置还起到了不断切换舞台表演空间的作用,为戏剧性呈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使剧情的衔接与转换显得更为流畅和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叩响”作为剧名颇为响亮,这是个具有强烈象征与警示意味的动词,正如编剧唐辽所诠释的那样:“这部剧之所以取名《叩响》,就是因为毛主席寻乌调查做得很仔细,挨家挨户地叩响了老百姓的家门。正是他这种实事求是的调查精神,才能叩响中国革命胜利的大门,才能叩响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条道路的大门。”这部作品再次告诫我们,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面向群众、面向实际,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正确的方法与对策。随着剧情的结束,仿佛那一声声叩门的响声,依旧如警钟般在我们的耳畔回响。

      (作者:汪守德,系原总政治部文艺局局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