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9日 星期三

    在中国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记深圳大学中外青年语言文化美育研学营

    作者:本报记者 严圣禾 本报通讯员 王筱洁 赖丁萌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9日 12版)

      六月的深圳大学校园,天空湛蓝如洗,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的光影。来自英国、意大利、阿富汗等15个国家的50多名师生乘坐校园巴士穿梭在深大校园中。他们兴奋地讨论着眼前的景象,一位学生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拍摄高耸的现代化教学楼,另一位则跃跃欲试地想要探索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

      “这里的学生不会迷路吗?”来自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苏仁民被偌大的校园深深震撼。在校史馆内,这群海外青年了解了深圳大学的发展历程和校园文化,来自瑞典的海穹忍不住感叹“没想到这个美丽的校园居然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的”。

      “作为沟通信息的载体,语言既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钥匙和密码,也是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深圳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副主任、广东省美育名师工作室负责人王婷认为,推广传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好比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策划开展此次美育研学营就像播撒种子,希望能借此机会激发外国青年学习中文的兴趣。

      日前,由深圳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广东省首批高校美育名师工作室主办,深圳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合作部、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育中心联合承办,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等单位协办的“中外青年语言文化美育研学营”吸引来自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和深圳大学的留学生们共聚一堂。此次活动旨在让外国青年学生在传统书法、非遗蓝染和艺术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国语言文化之美。

      “希望通过这次小精尖的中外语言文化美育研学营,积极探索中外青年文化交流新模式,进一步深化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的认知,使之成为撬动未来国际文化交流的支点。”深圳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主任、深圳大学副校长张晓红教授说。

      “阳光洒落在窗边,青春它铺展开画卷……”在茶艺文化体验活动间隙,深圳大学留学生申文燮为大家起头,在座的国外学生们跟着歌词轻轻唱了起来。他们的中文发音也许不够准确,然而随着旋律的深入,大家逐渐放下心中的拘谨,尽情地感受歌曲传达的情感。来自韩国的申文燮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十四年,目前在深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大家一起合唱的《离园》是他最新创作的原创歌曲。自2016年成立以来,申文燮组建的国际合唱团累计完成了100余场演出活动和各类比赛,在深圳、广州和北京等地留下了他们的歌声和足迹。“因为对音乐的喜爱和对中文学习的热情,大家跨越文化差异,走到了一起。”申文燮说。

      煮蜡、绘制、浸泡染色、清洗晾干……当汉字书法和传统蓝染相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宽敞明亮的工作室里,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副主任赵辉副教授和美术设计学院副院长罗莹教授巧妙地将中国书法的神韵和蓝染的独特魅力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们在书法和非遗文化的交流融合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创意盛宴。学生们手持毛笔或者操作着类似漏斗的工具,开始在白色的布料上书写、绘制出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情感。

      一笔一瓣,一朵梅花随着毛笔的勾勒逐渐显现在布料上,来自英国的玛蒂娜给自己取中文名为“梅荧”,她用雪花和梅花表达自己对名字的理解。苏仁民则专注地写下“天道酬勤”四个字,“‘天道酬勤’是我在汉语课上学到的一个成语,人们总坚持做自己内心信仰的事情,这个成语很符合我的人生态度,我从小到大一直都是这样做的”。苏仁民告诉记者,蓝染创作是他最喜欢的活动环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中外学生合唱《送别》的歌声中,中外青年语言文化美育研学营落下帷幕。“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特别热情,这座城市也特别美丽。”来自英国的马特用中文一字一顿地说,“很有人情味”。同样来自英国的明旭觉得这次活动为自己学习中文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自己仍沉浸在茶艺课所独有的氛围之中,“茶艺课给我一种轻松宁静的感觉,就是一群友善的朋友,大家一起愉快地交谈”。

      (本报深圳6月18日电 本报记者 严圣禾 本报通讯员 王筱洁 赖丁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