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新闻随笔】多措并举保持全民健身良好态势

    作者:齐书宇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8日 02版)

      【新闻随笔】  

      近日,第一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在辽宁沈阳沈河区文化体育中心开幕,比赛项目除足球、篮球、排球、健身气功、太极拳外,各地还结合本地特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如广场舞大赛等,吸引了数百万群众参与。

      全民健身大赛不仅是一场体育的盛会,更彰显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全民健身大赛的举办,是我国持续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普及全民健身运动的生动注脚,对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自2009年起,我国将每年8月8日设为“全民健身日”。2014年以来,“全民健身”成为面向全社会普惠供给的国家战略;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推动完善我国全民健身政策体系,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

      近年来,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家体育总局每五年举办一次全国的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和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比2014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合格率达90.4%,比上一次提高了0.8个百分点。全民健身体育设施也日益完善,社区、学校、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健身设施在“量”和“质”上都经历了多次提档升级,“15分钟健身圈”、室外智能健身房、公益优质体育场馆等在城乡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有体育场地459.2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0.7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9平方米,提前实现了《“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出的2.6平方米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目标。如今,全民骑行、健身跑、健步走、马拉松等活动不断升温,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人们健身和运动的身影。这正是对全民健身最好的诠释。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全民健身深入开展,切实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好用好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各地纷纷响应,引导全民健身融入大众生活,为美好生活增添更多色彩。比如,四川省倡导“每人每天锻炼一小时、推进各行业大联动”;北京打造“冠军进社区”主题活动,邀请体操、太极拳、武术冠军来到人们身边,零距离指导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全民健身还成为新时代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不仅推动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还大大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比如“村超”“村BA”“村排”等赛事“走红”,不仅参与塑造了快乐运动、阳光向上的乡村新貌,更推动增强邻里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近来,全国多地充分挖掘符合当地特色、满足百姓需求、具有文化底蕴的健身赛事,如龙舟大赛、马拉松比赛、滑雪冲浪等,让全民健身更深度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让人民群众收获更扎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前,全民健身事业全面开花,发展空间广阔。未来,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还需多措并举、多方协力。比如,不断深化并普及“科学健身、文明健身”的全民健身理念,通过报道健身赛事、分享健身经验、普及健康知识等方式,激发更多人的健身热情,推动释放大众对健身和赛事活动等的需求。同时,持续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事业的评价与监督体系,完善服务过程质量评价,真正做到以人民群众满意衡量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成效。此外,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代表的现代创新技术,探索实现更多全民健身新场景新动能:打开手机,一键预定健身场地、查询运动数据;戴上虚拟现实眼镜,参加一场线上自行车竞赛,增强新时代全民健身的科技感和体验感。总而言之,通过持续优化服务,实现更均衡的资源布局、更广泛的群众参与、更浓厚的社会氛围,推动全民健身热潮向纵深发展,让体育发展成果为更多人所共享。

      (作者;齐书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