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望丛赛歌会 奏响时代欢乐颂

    作者: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8日 08版)

        2023郫都区第40届望丛赛歌会现场

      每年农历五月十五前后,川南川北的民间歌者齐聚成都市郫都区望丛祠,纵情对歌,引得观者如潮。望丛赛歌会,因举办地在望丛祠而得名。这一流传在川西坝子的赛歌习俗,始于古蜀先民祭祀和缅怀望丛二帝,已在蜀地延续了1500余年。

    深厚积淀
    1500余年历史传承

      九天开出一成都,千流万脉源望丛。古蜀“三王二帝”,望帝杜宇教民务农,丛帝鳖灵为民治水,开创蜀国文明根基。两位帝王励精图治,遗爱民间,受到后人尊祀。

      南朝齐明帝时期,益州刺史刘季连将望帝祠从都江堰迁至郫县(今改名郫都),与丛帝庙相邻。北宋仁宗时,望帝祠与丛帝庙两座祀祠合并成为了今天的“望丛祠”。郫县旧志有载:“望丛祠,即二帝陵边,端午日,游人如蚁,农民竞田歌,声闻数里。”清郫人孙錤兄弟在《望丛前后志》中言:“五月端午,湘楚吊楚平,岷阳朝杜主,乡老曰:‘千秋节也,至今成俗。’”

      望丛赛歌会是以郫县山歌为基础发展而来的,郫县民歌是川西保存较完善且极具原生态的民歌。

      在原始农耕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为缓解田间劳作的疲劳、活跃劳动的气氛,常常在田间地头你唱我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郫县民歌又融入了纪念“望丛二帝”教民务农,蜀人寻根问祖的新元素。在吼山歌、唱田歌逐渐成习的过程中,望丛赛歌成为了川西尚存完好且延续至今的汉民族赛歌民俗。

      传统的赛歌会,发展到清代和民国时期最为鼎盛。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所唱民歌曲调充分体现出了川人热情豪爽的性格。其中,部分民歌的曲调还有湖北、湖南民歌和广东客家山歌的特点,体现了清初“湖广填四川”对四川民俗文化的影响。

      抗日战争初期,望丛赛歌之风中断。直到1983年,望丛赛歌习俗得以恢复,并被正式贯以“望丛赛歌会”之名。

      1983年,由郫县文化局牵头,承办郫县政府组织的第一届望丛赛歌会。当年6月25日,全县有150多名歌手竞歌于望丛祠内,整个城区万人空巷,仅观赏者就达5万多人次。自此,望丛赛歌连年不辍,不仅有精彩的赛歌节目,还有民间集市、川剧非遗表演、物资交流会、技术交流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20世纪90年代,望丛赛歌会愈发受到欢迎。2008年,郫都因望丛赛歌会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特色文化)之乡”。2011年,望丛赛歌会正式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时至今日,由文旅部、成都市牵头举办的望丛赛歌会已连续举办40届。

    与时俱进
    原生态民歌焕发新光彩

      “送郎送到大桥头,手把栏杆望水流,有心跟到山水走,又怕山水不回头。”一曲郫都山歌《送郎》,画面唯美,情真意切,句句惹人心。

      “无事不成歌,无物不成歌”,这是对郫都山歌的精准概括。郫都山歌内涵丰富,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生活、风情和劳动生产等主题,主要包括高腔歌、拜香调、石榴花3类山歌。

      其中,“高腔歌”多在薅秧时节歌唱,声音高亢响亮,与山歌接近,故被当地群众称为“吼山歌”。“拜香调”为拜香活动中唱的曲调,人们带上香蜡、雄鸡、刀头到望丛二帝陵前,祈祷风调雨顺。“石榴花”音调婉转,又称田歌,多为男女赠答和言情之词。

      数千年来,郫都山歌在川西坝子口传心授,保存了巴蜀文化的精华,成为了中国民歌的典范之一。郫都山歌在川西坝子上传承,不断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唱出人们的心声和希望。

      古老的原生态山歌是没有音乐的,开嗓就吼,现在不仅有音乐伴奏,还有伴舞。近年来为了让创作的山歌更加朗朗上口,郫都区还广泛动员文化界人士投入歌词的创作中。

      老山歌情景对唱、老山歌手拉歌、少儿学山歌、摇滚山歌……近年来,望丛赛歌会以更加丰富、更富有内涵、更为原生态的形式,诠释了望丛老山歌和望丛赛歌会的精髓。

      民歌歌会年年开,郫都山歌更有趣。民歌《好久没到这方来》唱出郫都人民对望丛赛歌会的期待和热爱;民歌《妹儿多勤快》以情景表演的形式展示了勤劳的郫都绣娘如何用一针一线绣出大美河山;山歌《高高山下一条河》以情景表演和舞蹈形式描绘八河并流的郫都之景;山歌《春风十万里》表达郫都儿女对党忠诚、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决心。

    名声大震
    川西民歌唱响海内外

      1943年8月,李劼人出资创刊《风土什志》,旨在“研究人生社会·介绍风土人情”,成为了现代民俗学研究的必阅刊物。次年刊出的第1卷第4期《风土什志》发表了16首郫县民歌,充分体现了郫县民歌在当时的重要影响力。

      尽管郫县民歌产生于郫都,但由于赛歌习俗本身对川西民俗文化的影响,扩大了吼唱郫县民歌习俗的普及度,使其分布区域很快遍及整个川西乃至全国地区。

      “望丛赛歌会”恢复以后,郫县民歌名声大震,吸引八方来客,一时间竞斗赛歌络绎不绝。1990年的望丛赛歌节吸引了身着56个民族盛装打扮的队伍竞相表演,其中包括广西南宁民族服饰表演队、贵州苗族侗族芦笙舞队、布拖县彝族舞队等歌舞团队,现场热闹非凡。

      歌会期间,吸引多家新闻单位进行专题拍摄和报道,节目远播中国港澳台地区、美国、英国等地。此后多年还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转播录放当年的歌会盛况,望丛赛歌会也因此远渡重洋,享誉世界。

      近年来,郫都大力推进郫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在加大民歌生存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加强民歌传承人的培育,加大民歌基础性研究,通过在大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源源不断将保护传承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切实推进民歌的保护、传承与传播。

      同时,成都市不断为望丛赛歌的传播搭建舞台,在非遗节、成都大运会等国内国际重大活动中大放异彩。

      6月20日,郫都区第41届望丛赛歌会将隆重举行。郫都区邀请更多朋友再聚望丛古祠,再展中华民歌风采,再续千年盛会辉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