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光明时评】一桥畅通三地 湾区融合发展再提速

    作者:周密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8日 02版)

      【光明时评】  

      据媒体报道,端午假期,港珠澳大桥通行数据创新高。大批大陆游客赴港游,港澳居民驾车“北上”消费的热情不断升温。以交通为媒,粤港澳大湾区正加速融合发展。

      港珠澳大桥“硬连接”推动人流物流“软连接”。港珠澳大桥建筑规模大、施工难度高、建造技术精尖,它的建成和通车,弥补了珠江西岸的地缘劣势,成为联通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基础设施。据港珠澳大桥边检站数据,6月8日至10日的端午假期,经港珠澳大桥出入境的旅客超过22.7万人,车辆超过4.2万辆,均创口岸开通以来的历史新高;截至10日13时,口岸通行的港澳旅客超过16.4万人,较2023年端午假期增长153%。其中,香港居民累计12.5万人,占客流总量的54.7%,成为口岸通行量最高的群体,3~5天的过夜游成为常态。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不仅催生了跨境出行新方式,也为“双城生活”提供更加便捷、多样的出行选择。

      空间联通激活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发展。据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香港用户在内地使用手机软件进行的生活服务消费交易额环比增长135%,订单量环比增长157.6%。越来越多的北上港客带来多元消费,其中深圳以商业为主的购物经济,广州的时尚文化地标,珠海以温泉、主题乐园等为热点的串门游经济,满足了北上港客的消费需求,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活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费偏好从品牌转向更多追求性价比,从推崇“洋品牌”转向青睐新国货。中国制造的质量优势、品类优势、通关之后的汇率优势、相对合理的价格优势以及七天无理由退换货等售后服务优势,都使内地的消费品和服务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同时内地消费生态也日益成熟,政策红利越发显现。比如,深圳针对香港居民推出支付软件专享优惠措施并在多个热门商场实施,深圳前海合作管理局推出的消费券也面向香港居民开放。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深港之间的人流物流互动,也促进了跨境消费的快速增长。以消费为核,粤港澳大湾区正不断实现人、产、城、境深度融合,推动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

      文脉相亲,也让大湾区一体化优势更显得天独厚。粤港澳三地人缘相亲、民俗相近、文化同源。无论是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还是以“广州三年展”、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广州文交会、金红棉纪录片节为代表的文化品牌输出等,都不断加深了港澳居民对内地的认识。独特的文化魅力,进一步促进湾区人心相通,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增强了共同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加快了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步伐。

      旅游发力,助力提升区域生产力。旅游业综合带动性强,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征。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境内外消费一体化趋势增强,国际消费枢纽作用持续发挥,特色旅游场景不断涌现,包括加快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形成“演出+旅游”“音乐+旅游”“展览+旅游”等多样化文旅融合线路;形成有新意、有深意、有情意的研学消费项目,探索“景区+街区+社区”的发展模式;丰富夜游项目,形成“夜间景观+餐饮娱乐+休闲观光”的新型城市经营模式;引导消费数字化转型,发展云旅游、沉浸式文旅演艺、数字文博、智慧景区等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优化消费结构、提升消费品质。

      当前,以粤港澳大湾区假日经济热为代表的区域消费正在崛起,中国城市群的国际消费体系基本具备了接纳和对接中高端消费者的能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条件和包容能力更加成熟。我们有理由期待,以“硬连接”推动“软连接”,激活经济引擎的发展大道将更为畅通、更为宽广。

      (作者:周密,系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