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光明论坛】让工程科技引擎动力澎湃

    作者:支振锋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8日 02版)

      【光明论坛】 

      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前,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指出,希望中国工程院在新的起点上,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与殷切期望,为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奋发创新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也为推动我国工程科技创新进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工程科技是人类实现梦想的翅膀。“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遨游太空一直是人类炽热的期盼。宇宙那么大,人类应该去看看,中国人正一步一步、走得更远。在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从太空传回《东方红》乐曲的历史回响中,中国空间站于2022年底全面建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刚刚完成,首次有来自港澳地区的2名载荷专家最终入选。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进展顺利,目标是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推动载人航天技术由近地走向深空的跨越式发展,深化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认识。6月2日清晨,嫦娥六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开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实施的样品采集任务。令人瞩目的是,表取完成后,嫦娥六号着陆器携带的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这是中国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国旗。据了解,嫦娥六号展示的国旗是科研人员通过一年多时间攻关,利用玄武岩熔融拉丝技术制作而成的,它具有更强的耐腐蚀性、耐高温、耐低温等优异性能。这一抹在月背深空闪耀的高科技“中国红”,彰显了中国工程科技创新不息的精神光谱。

      工程科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支撑。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工程科技创新的驱动功不可没。“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科技成就,大幅度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高速铁路、特高压输电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设成功,国产大飞机起飞、国产大型邮轮首航、新能源汽车快速崛起,无不彰显中国在基础工业、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强劲创新能力和水平。作为全球创新指数排名领先的国家,“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嫦娥”奔月、“墨子”传信、“北斗”组网、“天眼”巡空、“天问”探火……中国所取得的诸多成就引世人惊叹。在人工智能这个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前沿,我国也已形成从底层芯片、通信设备到平台的完整产业链,具有互联网应用领先和大市场优势。当前,我国各类工程建设加速推进,汇聚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画卷,一项项大国工程成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工程科技助力创造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农业科技、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工程科技发展,大幅度提高了14亿多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使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促进中国粮食亩产大幅提升,还推广到亚非众多国家和地区,对人类粮食安全和减少贫困贡献巨大。我们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主动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建立重污染天气应对技术体系,用数字孪生“智慧大脑”治理水污染;我们进行全球最有成效的荒漠化土地治理,构建无缝隙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数值模式体系;我们打破国外专利药物垄断,加速发展国产化高端医疗装备;我们研发植物性农药,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工程科技正逐步实现天更蓝、水更清,让广大人民群众身体更健康、生活更美好。

      以科学家精神为工程科技创新加速。我国科学家的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具有优良传统的群体,未来要更加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创造更好条件和环境,助力科学家争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排头兵、工程科技创新的排头兵、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排头兵,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奋力抢占科技制高点,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民族复兴、强国建设提供更澎湃的科技创新动力、更坚实的工程科技支撑。

      (作者:支振锋,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