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

    劈波斗海浪 探水见琳琅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取得新进展

    作者:本报记者 李韵 王笑妃 王晓樱 陈怡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4日 09版)

      本报海南琼海6月13日电(记者李韵、王笑妃、王晓樱、陈怡)国家文物局13日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工作最新进展。

      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强强联合,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和“狮子鱼”号无人水下遥控潜水器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开展了三阶段的水下考古调查,共提取出水陶器、瓷器、原木等928件(套)。

      “第三阶段考古调查最重要的发现是‘丙寅年造’款红绿彩碗,坐实了一号沉船的年代为明正德年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宋建忠介绍。之前专家学者根据出水瓷器推测,一号沉船年代为弘治至正德年间。而“丙寅年造”款红绿彩碗的款文,则为破译这一谜团提供了关键线索。丙寅年为六十组干支纪年中的一个,明代的丙寅年中,只有1506年(正德元年)符合弘治至正德年间这一时间范围。这件1506年(正德元年)生产的红绿彩碗将一号沉船遗址的年代锁定在正德年间。

      一号沉船出水精美艳丽的珐华器,在该沉船中是首次发现。珐华,又称“珐花”“法花”“法华”,是一种以陶或瓷土为胎,施蓝、绿、白、紫等各色中温釉,采用沥粉之法勾勒纹样轮廓,二次烧成的器物。一号沉船的珐华器器形多为罐和梅瓶。“一号沉船出水的珐华器直接证明了明代中期景德镇珐华器曾作为商品对外销售。”福建博物院研究馆员栗建安表示,这批珐华器纹样、颜色等具有伊斯兰文化的因素,质量很高。这让专家对当时贸易体制有了新的设想:明中期除了民间产品的交流,是否存在更高档次的交流?

      二号沉船遗址出水文物主要有原木,青瓷碗、罐,青花瓷碗,酱釉陶罐、瓶,蝾螺壳,鹿角等。宋建忠表示,原木为印度洋产乌木,经初加工后被截成一定长度,整体呈黑色,质地较硬。乌木是种名贵木材,可以用作药材,还可以制作家具和雕像、筷箸等小件。二号沉船出水的青釉瓷器胎体较厚,素面无纹,应为船员生活用品。

      “劈风斗海浪,勇士入深蓝。水府满琳琅,丝路显华光。”这是宣传片中,南海西北陆坡沉船深海考古队自豪地喊出的口号。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传绪介绍,三个阶段考古调查总计海上工作70天,载人潜水器(HOV)下潜63次,载人潜器水中时间542小时,带缆无人潜水器(ROV)下潜3次,参航214人次……这一串数字背后,是潜水、海洋勘测、遥感与空间技术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陈鹰表示,如何在海中“大海捞珍”地把沉船找到、如何向更深处探测深埋泥沙下的文物、如何打捞获取这些深埋的文物等诸多方面的技术,还需继续发展。

      经过三个阶段考古调查,考古工作者终于探明了两艘沉船的分布范围,获取了沉船所在海域海底的地形地貌特征,初步掌握了沉船遗址部分区域和重要位置的地层堆积和埋藏情况,基本明确了沉船时代和保存现状,制订和总结了多项深海考古调查的技术规范、策略要求和工作流程。

      如果说西沙群岛华光礁1号沉船的成功出水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远海;那么,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考古工作则是中国水下考古由浅海迈入深海的里程碑。它同时也还原了“千帆竞速、巨舸辐辏”“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海上丝绸之路盛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