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3日 星期四

    用好先发优势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作者:干春晖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3日 05版)

      【专家视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一过程中,上海有着先发优势:

      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优势。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科技研发基础雄厚,已建、在建和规划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20个,超过80家“国字头”的高端科研平台,累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29项。学科门类比较齐全,15所高校64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国家队。科技人才和“高精尖缺”人才集聚,仅2023年就引进海内外人才17.2万人。目前,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人才超过80万人。

      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优势明显。长期以来,上海产业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与时俱进,动态调整,逐渐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截至2023年底,上海有2.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一大批自主研发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战略产品,如C919国产大飞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等相继问世。

      三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配套优势。一方面,作为长三角龙头和中心节点,上海具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配套条件,在生活环境、医疗条件和教育资源等方面具有集聚优势,能够吸引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人才。上海作为全球重要的资金集聚地,拥有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机构超过1800家,管理基金8900多只、总规模2.3万亿元,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开放枢纽门户和内外双循环关键节点,开放性和国际化优势明显,截至2023年底,上海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超过3500亿美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达956家、561家,外资企业达到7万多家,成为外商投资和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布局重要首选地之一。

      与此同时,上海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之处,如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领域与全球领先水平仍然存在差距,缺乏具有全球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链主”企业等。因此,更需要通过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强化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是要紧扣“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点,增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也是上海发挥排头兵、先行者作用的关键。为此,上海要建好用好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聚焦国家有需要且上海有基础的第六代通信、下一代光子器件、新型海洋经济等前沿领域,加强前瞻谋划与科技攻关,在这些重要基础研发领域实现“从0到1”的“点状”突破,在全球基础科学研究抢占“高峰”。同时,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加快张江高新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二是围绕产业创新这一关键载体,加快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上海应立足自身战略定位和产业优势,加大产业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商用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微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各学科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系统控制能力,强化生产整合能力。

      三是优化环境和政策配套,形成同向发力的系统集成和协同效应。新质生产力需要有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协同,为此,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构建开放创新协同网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产业创新提供全周期的优质服务。打通“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中的断点和堵点问题,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强化系统集成和生产要素高水平协同匹配,强化部门间协同配合,加强政策的系统集成和政策一致性评估,提升政策组合支撑效率。进一步完善人才考核评价和企业市场激励等相关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主体活力和潜能,从而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形成引领优势。总之,通过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进一步完善新型生产关系的行业制度,优化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教育科技政策,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干春晖,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