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南京财经大学:

    为粮食安全插上“科技翅膀”

    作者:本报记者 苏 雁 杜 倩 本报通讯员 施卫娟 王 慧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2日 08版)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作为新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批粮食院校之一,南京财经大学坚定不移走“因粮而立、为粮而存,依粮而兴、靠粮而强”的特色办学之路,将科技创新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加速实施“粮食特色”工程,因“校”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日前,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粮油品质控制及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学生们正进一步优化大米蛋白中重金属减控新工艺。团队负责人、应化2001班学生谭红莲介绍,该项目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展示活动中获“星系”级作品(该专项赛最高奖项),技术成果被多家大米生产加工企业、生物科技公司等引进合作,并在全国最大的粮食加工集聚区之一——江苏省兴化市戴窑镇实现了技术转化落地。

      据悉,学校大力实施高质量人才培养行动,扎实推进“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粮食和食品行业输送本硕博全链条人才,先后培养毕业生8000余名,产生了一批科学家、企业家和管理专家,为我国粮食流通与安全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贵校程永波校长及南京财经大学专家教授一直关注和研究非洲粮食问题,积极致力于中非稻米价值链发展、创新粮食安全解决方案。”最近,南京财经大学收到了来自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来的感谢信。

      早在2011年,南京财经大学就在中非稻米价值链发展、国家现代粮食产业技术体系完善等领域,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等开展了战略合作。

      在南京市最大的粮食储备库——南京灵山粮食储备库有限公司的11个标准仓,综合粮情监测设备正在稳定运行,这是“苏粮硅谷”科研项目之一。

      据悉,“苏粮硅谷”由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江苏粮油商品交易市场以及江苏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油质量监测所三方共建,成果覆盖8800户农业合作社,对552个粮库进行了信息化改造,粮食损失损耗降到1%以内,宜存率提高到98%,储粮化学药剂使用量减少80%,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46亿元。

      “未来,学校将充分发挥粮食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平台优势,全面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全面落实人才兴粮、科技兴粮实施意见,努力为培养粮食行业优质人才、推动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南财智慧和力量。”南京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张利民说。

      (本报记者 苏 雁 杜 倩 本报通讯员 施卫娟 王 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