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湖北理工学院:打造一体化贯通式生涯教育 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作者:冯运仿 刘显 朱轶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1日 04版)

      湖北理工学院深入落实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依托混合式教育平台、产教融合的协同平台、面向就业的孵化平台,以教学体系、协同体系、孵化体系建设为切入口,打造“三基一体进阶式”就业教育模式,形成“双驱双循环三融合”就业育人机制,构建“招、培、就”一体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生态体系,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明确职业目标、提升就业能力、促进就业行动,提升就业育人质量和水平。

    打造“三基一体” 构建进阶就业教育模式

      学校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联动机制,及时根据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撤销了7个与地方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的专业,将生涯教育、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本科教育必修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

      同时,学校打造以知识层、实践层、文化层为核心的“三基一体进阶式”就业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综合素质。

      三类课程知识“基”层。以通识类课程、专业就业融合课程、企业实践课程为核心,打造必修课加选修课“2+N”的就业课程体系。

      三级平台实践“基”层。学校以专业实践平台、校级实践平台、企业实践平台为核心,打造就业实践平台综合体系。以三级实践平台为核心拓展就业育人平台,视专业实践平台为基础,校级实践平台为提升,企业实践平台为进阶,完善院校就业教育模式的实践环节,通过就业实践的阶段性成就增强就业体验度,实现学生专业技能、职业技能以及岗位技能的有效提升。

      三大竞赛文化“基”层。学校以职业规划大赛、职业技能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等竞赛为核心,打造就业赛事体系,有力促进就业教育建设工作。

    加强“四个聚焦” 建立多维生涯教育格局

      在就业教学进程中,学校以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应用型大学为发展目标,通过加强“四个聚焦”,建立多维生涯教育体系。

      聚焦顶层设计。学校制定了“1+3+5”的生涯教育“规划图”,即实施1项重点工程(就业育人工程),开展3个专项行动计划(生涯教育行动计划、就业促进行动计划、访企拓岗行动计划),建立5类工作体系(导师制工作体系、课程建设体系、全程实践体系、能力提升体系、协同服务体系)。

      聚焦内涵建设。学校设立了就业创业教育教学委员会,将“就业指导”纳入学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评审目录、单列评审,形成全员积极参与生涯教育的工作格局。同时,建立全员全过程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生涯教育实践体系,将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

      聚焦能力提升。学校发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等国家级、省级就业平台优势,精心组织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项目,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线上线下”生涯教育资源。

      聚焦精准高效。学校构建用人单位与高校沟通协作的新机制,实现网上求职签约一体化、就业信息分类推送精准化。持续深化就业工作改革,做管理“减法”、服务“加法”、效能“乘法”,不断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突出“驱循融合” 完善就业育人生态体系

      依据就业育人“共创行动”中提出的“高等学校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创业型企业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学校以就业为育人工作的载体,完善就业育人生态体系。

      精神物质双驱动。在顶层设计上,学校以精神驱动、物质驱动“双驱”为核心,涵育“循循善诱”的创新文化,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创新和实践的软硬件支持和任务奖金,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校内校外双循环。在协同主体上,学校以校内、校外“双循环”为核心,创新探索就业教育的路径、方法和载体。对外构建政府支持平台、高校就业创新平台、地方发展需求平台的外循环体系。对内构建专业技能就业育人体系、思教融合培育模式、创新思维融合培育模式内循环体系,合理构建整体性、科学性、系统性的“一体化”就业育人格局。

      专思创新三融合。在教学路径上,学校以专业技能、思政心语、创新思维“三融合”为核心,推进技术技能培养与思想价值引领有效融合,探索“专、思、创”三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路径,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补齐创新人才培养的短板,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

      此外,学校作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构建“五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教学、实践、转化、服务“五个平台”,构建对接产业、融入专业、贯穿学业、引领创业、带动就业的“五业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从学生“自创”到师生“同创”、再到产教“领创”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学校创新创业工作被各级各类媒体广泛报道,报道创业典型人物100余人。

      近年,学校不断完善就业工作机制,着力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走出了一条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湖理路径”。聚焦未来发展,学校将通过专业建设对接产业需求先一步、就业教育早一步,引导学生就业预期贴近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横跨一步,努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冯运仿 刘显 朱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