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探索课程思政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路

    作者:徐晶 刘浩悦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1日 15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高校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应紧密围绕并始终服务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目标,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融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与时俱进。

    强化育人导向,补足精神之钙

      “三位一体”视域赋予课程思政建设明晰的育人内涵,使思政课程育人导向更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课程思政建设应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价值教育,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在价值塑造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成长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把创新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每位教师都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创新,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加强创新训练,培养学生自力更生、创新争先的精神,激发学生尊重科学、科研报国的热情,补足学生的“精神之钙”,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积蓄新动能。

    创新课程元素,延伸思政课堂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遵循科技创新精神,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教育教学目标,助力科技创新发展。“三位一体”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教书育人与科技发展相统一,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创新课程思政元素,依托教材打造具有吸引力的课程思政元素库。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环境中,高校培养的人才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创造,从载人航天、“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问天”升空,他们瞄准国家核心科技“卡脖子”难题进行攻关,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性成果。高校在创新课程思政元素时,要将这些作为延伸课堂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将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现代化事业作为思政素材传递给学生,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励学生在打造国之重器过程中锤炼过硬本领,自觉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担当重任。

    搭建融合平台,培养创新人才

      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和实现方式。课程思政应该立足自身学科性质特点,深入挖掘不同学科蕴含的思政元素。同时,应该以多学科交叉的广阔视野,探索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平台”,统筹推进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精准把握融合与共享,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课程思政要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创新素养教育,在科教融汇中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互赋能的集成功效,把优质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和优势,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凸显课程思政的新价值。同时,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视域下形成集教学思维交叉融合、教学模式多元贯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于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培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汇聚更强力量。

      (作者:徐晶,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刘浩悦,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