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9日 星期日

    湖北:屈原故里又端阳

    作者: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锐 本报通讯员 刘欣然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9日 02版)

      “年年端阳,今又端阳,遥望四方青山绿水,橘树成行,想起当年写下的《橘颂》,怎能不让我思念我的故乡?”6月7日晚,在屈原的故乡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2024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式现场,饰演屈原的演员深情地诉说着。

      伴随着急促的鼓点和恢宏如钟的乐曲,楚辞名篇《橘颂》一出,秭归县实验小学的小朋友们立即在台下跟诵《橘颂》篇章。作为地地道道的秭归人,观众许晶晶说:“在秭归,很多小朋友从小就会背《橘颂》,他们可能一开始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一字一句记下来,慢慢长大了,就会有所体悟。”

      宜昌端午比年大,一个端午三次过。6月8日,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间热闹非凡,曲裾、战国袍、汉服、旗袍……许多身着传统服饰的市民聚在了一起。身着曲裾的三峡大学大二学生李岩说:“中华民族经过历史的积淀,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瑰宝。我和小伙伴们穿着不同年代的传统服饰,在宜昌尽情享受端午的节日氛围,就是希望把传统文化弘扬开来。”

      宜昌彩陶、夷陵刺绣、点军竹编、土家族服饰、土法印染……琳琅满目的非遗展品让曾巍一家人看花了眼。“我是江西人,在宜昌工作16年了。每年端午都特别热闹,一家三口来逛市集,一走到棕编这里,孩子就走不动道了。”曾巍说。

      在宜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棕编技艺的展位前,围着众多市民游客,栩栩如生的昆虫和颇具新意的卡通形象让人惊叹。“我的爷爷是个手艺人,我从2013年开始接触棕编,现在已经会制作上百种小动物。我非常热爱这项民间工艺,也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棕编技艺传承人魏光翠说。

      在屈原故里,忙完夏收的农民、回乡的青年踊跃参加龙舟比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屈原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介绍,龙舟竞渡不仅为了勇争第一和祈盼丰收,更为了传承“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锐 本报通讯员 刘欣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