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全面发力新文科建设 创新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

    作者:张洪梅 韩艳红 刘乃安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7日 10版)

      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积极投身新文科建设,服务地方财经教育发展,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新财经人才,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之路上取得丰硕成果。

    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营造多元学术空间

      2019年,经济学专业获批国家“双万”计划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同年,学院被确定为吉林省经济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在新文科建设目标指引下,学院进一步明确经济学科人才培养定位,根据经济学科的前沿动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引入课堂,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经济学知识和技能。

      学院积极倡导研究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学术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加强“学科交融和社区支持”,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区分课程模块,实施小班化、个性化教学。实行阶梯培养,开设新生研讨课、科学前沿课,组织学术沙龙、读书报告、兴趣讨论、科研小组等,帮助低年级学生拓展知识面、发现兴趣、夯实基础,为高年级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差异化培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和发展潜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

      在学术型人才培养方面,学院着重强化基础、注重理论、重视通识,加大学习挑战度和难度,注重科研思维、科研方法和学术规范训练。在实践型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强化应用型课程学习,突出创新创业教育。采取“专职辅导员+专任教师导师”模式,为每位学生安排学术导师的同时,为实践应用型人才设立创业导师。

    构建“经济学+”体系 打造“六位一体”培养模式

      学院围绕国家战略、市场需求,结合学校特色,积极筹划开办面向国家及地区发展需求的经济学理论专业课程,注重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学院聚焦社会经济现实问题,借助多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分析工具解决问题,构建“经济学+”育人体系,探索跨学科共建人才培养项目,实现学科建设、课程设计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

      学院依托学校资源,加强整体规划,把价值、素养、知识、能力素质贯穿育人全过程,构建思政教育、通识教育、基础教学、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国际化“六位一体”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融会跨学科知识的能力,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人文素养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专业化、创新型的复合人才。学生从入学教育到毕业,全程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该教育模式以第二课堂的形式与专业教学进行有效互补,助推普及式教育向精英式教育模式转化,有效实现“经济学+”路径的创新实践探索。

    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政产学研协同发力

      在新文科发展背景下,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学术与产业相结合的原则,着力探索新财经人才培养路径,校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

      学院成立了行业企业专家库,邀请相关专家出谋划策,共同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在大一专业见习期走进企业适岗实习,在大二、大三专业实践、专业实训和课程设计期间,通过“引企进校”模式,由企业导师指导讲解具体实践项目,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中,做到学以致用。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大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期间,到企业参与真实的项目实践,按照真实项目操作流程,培养学生专业素养。

      学院积极开展“访企拓岗”,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就业实践基地,为经济学专业学生建立国外实习基地;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探索“驻村帮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模式,围绕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开展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真正做到扎根乡村、振兴一线。
    未来,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将继续推进新文科建设,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复合型人才培养,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发力,不断探索创新,为新时代新文科新财经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作者:张洪梅 韩艳红 刘乃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