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故乡的南塘桥

    作者:龚浔泽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7日 15版)

      南塘桥是我故乡的一座拱桥,在我家的南面,是我儿时去村小上学的必经之桥。从幼儿班到小学四年级的这几年,我每天都要路过这座桥四次。

      南塘桥下,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桥的西边几百米开外有一座水闸。水闸外面的河是有大堤挡护的,它首要的作用是灌溉。夏天或者秋播之际,如果缺水,水闸便会被打开,大河里的水被引入圩内,送到村里的每一块农田里。秋冬,圩内与圩外的河水水位差不离时,水闸便会长时间打开,货船可以进出,开到农家跟前。小时候我家盖瓦房用的沙子,就是由一艘机帆船从大河经过水闸,途经南塘桥,沿着弯弯绕绕的河道运到我们家门口的河边卸下来的,相比陆路省了不少费用。

      为了桥下行船,南塘桥的拱设计得不低。行人过桥得跨上高高的桥拱,这自然要费些力气,然而在一马平川、当时尚未有楼房的平原水乡,对于孩子们来说,桥的起伏带来了许多乐趣。孩子的个头小,每次过桥时,一开始看不到桥那一头的行人,于是一边爬坡一边猜测迎面而来的会是谁,有点像现在开盲盒。走着走着,答案便揭晓了:有时对面走来的是一位熟悉的长辈,他会亲切地逗逗你,可能还会给你一块糖;更多的时候,对面空无一人,你可能感到失望,也可能有莫名的得意。

      南塘桥有水泥护栏,在这里可以坐下休息,也可以趴在护栏上近距离地端详这条河。每天下午放学的时候,时间比较宽裕,我便常常在桥上驻足,久久地望向水面。水很清澈,许多水草随水流荡漾,小鱼游来游去,运气好的时候,还可以看到大黑鱼带着一群小鱼。在高高的拱桥上顺着河流远望,能看到河边摇曳着蒲草,再远一些的地方长着芦苇,袅袅炊烟在四面升起……

      当时经过南塘桥的那条路还是土路,下雨时满是泥泞。而南塘桥是水泥拱桥,桥上是这段路中唯一的一段硬质路面。于是,我们走到桥面上时总要跺跺脚,抖去雨靴或者解放鞋上的泥巴,心里别提有多开心。我到镇上上学不久,村里利用集体经济的收入,将经过南塘桥的这条土路修成了砂石路。过了几年,砂石路又变成了水泥路。

      后来,或许是哪里挖了涵洞,或许是水闸分布较多,被有选择性地关闭,南塘桥西边的水闸再也没打开。这些年,陆路交通越来越方便,农民经济条件越来越好,手扶拖拉机迅速在农村普及开来,在田间作业之余,挂上一个稍大的车篓便相当于一辆轻便的货车。机帆船不再经过南塘桥下了,人撑的船在南塘桥下一年也出现不了几次。在农村,小汽车也越来越多,还常有卡车经过南塘桥,高高的桥拱让它们翻越南塘桥时多有不便。终于,有一年回家,我发现原先的南塘桥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没有桥拱的、桥面与路面几乎持平的水泥预制板桥。心中有些许怅然,但映入眼帘的画面也别具风情:一辆辆拖拉机、小货车迅捷地穿梭于平坦而宽展的南塘桥,奔向生机勃勃的田野、绿意盎然的蔬菜大棚、碧波荡漾的鱼塘,它们也像当年河中的货船一样,开到家家户户的门前。

      不变的是南塘桥下的那条河,它依然是我记忆中的模样:水绿草茂,波光粼粼,鱼翔浅底,虾游蛙鸣,伴着随风摇曳的芦苇和春麦夏稻的芳香,河水静静地流向远方。

      (作者:龚浔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