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以党的创新理论激活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新动能

    作者:王军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7日 06版)

      【学思践悟】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创新理论以其独特的时代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注入了新动能。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这不仅是对思政课建设的明确要求,更是对党的创新理论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战略指引。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深入探讨如何激发新时代思政课的多重功能和价值,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更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与时俱进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鲜明品格。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党的创新理论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也为思政课的前瞻教育注入了鲜活动力,引导与激励学生把握时代大势,勇扛时代使命,争做时代新人。

      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性体现了对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讨论话题,使学生在探讨如何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增强理论学习的时效性和现实感。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性还体现在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上。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愈演愈烈,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党的创新理论及时回应了“世界之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宏大理念,把这些理念融入思政课建设,能够解答学生的理论困惑,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使思政课更具现实前瞻性和实效性。

      党的创新理论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把这种理论品质注入思政课教学活动,实现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可以确保思政课紧跟时代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人民性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根本价值属性,不仅体现在对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上,更体现在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深刻认知上。这种人民性,启迪思政课教育要始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深厚爱国情怀,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党的创新理论的人民性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紧密相连。通过深入挖掘党的创新理论中的人民性元素,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思政课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推动思政课的教育质量迈上新台阶。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本要求,丰富和延展了思政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其核心在于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教学实践中,提升思政教育的温度,关心学生的思想成长和发展需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政课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让学生深刻理解到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直接推动者,从而进一步增强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对祖国的由衷热爱。引导学生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性特征,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学风中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确立了行动纲领。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有机统一,使思政课焕发出强大的教育生命力。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性,体现了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历史主动性与自觉性,是在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将其融入思政课,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达成理论与实践的知行合一。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在党的实践理论引领下呈现新风貌。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切换中了解国史、国情,激发爱国情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的实践教学,采取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走出去与请进来等相结合,以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感的实践形式,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党的创新理论的开放性,体现在其始终以敢立时代潮头的勇气和海纳百川的胸襟,不断开辟理论发展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到了一个新高度,是回答“时代之问”的迫切需要,是破解世界和平与发展难题的客观要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党的创新理论以其鲜明的开放性,为思政课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进而为培养具备世界视野和全球战略思维的高质量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创新理论为思政课创新性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引领思政课教育把握未来趋势,整合全球视野,对社会发展趋势与规律在宏观总揽中作出准确预判,为思政课提供了宝贵教学资源,使思政课能够站在时代前沿,引导学生关注未来社会发展动态,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使思政课教学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以党的创新理论的开放性指引思政课创新性发展,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宽广的理论视野和深厚的学术素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互鉴中辨识方向、坚定信念,以更加理性与包容的态度,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创新理论正深刻激活着新时代思政课育人的新动能。它不仅为高校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注入了鲜活动力,还为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夯实了思想基础。我们坚信,在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引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将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时代新人,书写铸魂育人的奋进篇章。

      (作者:王军,系山西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