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大国工程 使命担当

    ——记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

    作者:本报记者 金振娅 李春剑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6日 08版)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丹江口水库。新华社发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成功对接后的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和空间站组合体的模拟画面。新华社发

        列车行驶在青藏铁路沱沱河大桥上。新华社发

        一列复兴号智能配置动车组驶出福州南站。新华社发

      高速铁路飞速崛起,航天科技成绩傲人,深海探索勇敢前行,清洁能源创新应用……一个个世人瞩目的工程科技成果,标志着我国工程科技的实力跃升,这背后,是一个群体的卓越贡献和不懈奋斗!

      他们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今年是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三十而立,院士们表示,要更好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不忘初心

    打造高水平院士队伍

      1994年6月3日,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掀开了我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三十载风雨兼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壮丽凯歌不断奏响:桥梁工程横跨天堑、铁路隧道贯通山川、智能制造谱写崭新篇章、智慧城市绘就宏伟蓝图……这些里程碑式的工程壮举,凝结着工程院院士和工程科技人员的智慧与汗水。

      三十年光辉之路,以朱光亚、宋健、徐匡迪、周济四位老院长为代表的历任院领导集体,为中国工程院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一代代院士不忘初心、勇担重任,形成了担当天命、守正扬清、接续创新、顶天立地的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以钱学森、朱光亚、王大珩、袁隆平、王选等老院士为代表的新中国工程科技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为我国工程科技事业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中国工程院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团结凝聚广大院士打造大国工程、铸就大国重器、攻破关键核心技术,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表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李晓红说:“中国工程院的初心,始终赓续在为国选才的光荣使命之中。我们会把好入门关口,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打造出一支高水平高质量院士队伍。”

      “坚守院士称号的学术性、荣誉性、纯洁性,核心是要弘扬科学家精神,真正做到心系祖国和人民。”来自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的张军院士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家国情怀

    国家需要就是攻关方向

      “三十年来,聚焦国家战略所需领域奋力攻关,广大院士在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李晓红说,中国工程院的优秀传统体现在报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之中。

      大国工程振奋人心,“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南水北调、中国高铁、青藏铁路、特高压输电等重大工程的成功实施,为国家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谭天伟院士说:“聚焦国家需要,我们要发挥院士的作用,在新的工艺、新的装备、新的关键材料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心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所需。“国家的能源安全就是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们的天命。为国家的能源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特别是稀有金属资源、稀有矿产资源的安全,我们要做好战略咨询工作。”来自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的周守为院士表示,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力争在重要领域取得更多原创性突破。

      “30年来,中国工程院的担当,深深融入在顶天立地的决策支撑之中。”据李晓红介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计民生重大问题,中国工程院强化科技战略咨询,开展了水资源、京津冀协同发展、制造强国、交通强国、航天强国、能源安全、碳达峰碳中和、人工智能等数百个战略咨询研究项目,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面向世界

    不断贡献中国智慧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李晓红表示:“我们努力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着力打造高端学术平台,围绕重大议题不断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

      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辰院士说,中国的科技高峰要在国际科学和技术的高原上才能产生,因此要着力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同时要以新的方式、新的形势因应国际形势变化,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医药卫生学部张伯礼院士说,在重大新药创制、医药卫生领域,要未雨绸缪,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在疫苗研发、新药研制、高端仪器研发等方面,为百姓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

      “如果不到一线去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找到新的灵感。对于我们来说,今年是新的起点,有新的要求和新的努力方向。”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聂建国院士说。

      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工程院院士们表示,将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奋力抢占科技制高点,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奋斗的进程中争当排头兵!

      (本报记者 金振娅 李春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