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重庆: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

    作者:本报记者 杨桐彤 张国圣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6日 04版)

      【推动高质量发展·权威发布】

      2023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1%,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GDP超3万亿元的城市;作为最早开行中欧班列的城市,重庆已累计开行近1.6万列,发运货物130万标箱、运输货值超5300亿元;累计设立外商投资经营主体超过7200家,在渝世界500强企业达319家……一系列亮眼数据,展现着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6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围绕“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进行了介绍。会上,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表示:“重庆是中西部地区的直辖市,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承担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多重战略使命。”

    立足优势发展壮大现代化产业体系

      重庆作为制造重镇,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重庆制造业基础比较好,科教人才资源比较丰富,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将着重在‘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和‘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这两个关键点上做好文章。”重庆市副市长江敦涛表示。

      在发展先进制造业方面,重庆将加快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三大主导产业集群,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等三大支柱产业集群,新型显示、轻合金材料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以及卫星互联网等十八个“新星”产业集群。

      “今天正好是重庆提出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一周年的日子。”江敦涛介绍,一年来,重庆按照这一思路来抓产业,取得了积极的成效。2023年,重庆汽车产量超23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量突破50万辆。

      在强化创新引领方面,重庆将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充分整合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等优势资源,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另一方面,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

      江敦涛举了一个生动例子:“近年来,‘重庆造’手机盖板玻璃凭借超强的抗跌落能力,被应用在国产高端手机上,成功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空白,也给企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发起者、推动者、建设者,重庆积极发挥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的作用,主动协同国家有关部委和沿线的“13+2”省(区、市)以及东盟各国,共同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

      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取得的进展,重庆市副市长郑向东展开了详细介绍。重庆着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常态化开行铁海联运班列、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和跨境公路班车,延伸拓展中老泰跨境班列、中缅公铁联运班列等新路线,截至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可通达辐射123个国家和地区的514个港口。着力推动产业贸易合作,高起点规划建设重庆枢纽港产业园,重点发展装备成套、先进材料和现代物流等产业。

      “我们还着力推动物流降本增效,2023年,通道运输综合物流成本同比下降3.5%。通过建设数字通道,有力促进海关、铁路等系统互联和数据共享。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新合作、澜湄合作等平台机制与陆海新通道有机衔接、相互促进,定期举办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合作建立陆海新通道旅游推广联盟,带动沿线地区对外开放。”郑向东介绍。

      郑向东表示,下一步,重庆将建好通道网络,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际物流集疏运体系。搭好合作平台,深化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打造向西向南的国际贸易中心。抓好改革创新,积极探索陆海贸易新规则,扩大多式联运“一单制”的应用规模,迭代升级数字陆海新通道,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

    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路径

      前一段时间,重庆的“背篓专线”在网上刷屏,菜农背着背篓,坐上地铁,从郊区来到城内卖菜,十分方便。很多网友称赞,这条“背篓专线”传递着重庆这座城市的温度。

      “为了方便老百姓卖菜,我们精心安排专线的安检、座位的设置、菜场的规划,既保证了老百姓能够方便地卖菜,也能够方便城市市容市貌的管理。”重庆市委常委、秘书长、常务副市长陈新武在会上回应。

      “背篓专线”是重庆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生动体现。近年来,重庆市政府始终把民生实事作为最现实、最直接的工作,每一年要规划15件重点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重庆累计建成城市轨道13条、538公里,“量身定制”接驳公交线592条、小巷公交线58条、敬老公交线23条;累计改造老旧小区7200多个,完善“一老一幼”等社区服务设施8900多处,加装电梯5500多部,一批老街区、旧小区焕发“新活力”……

      “我们将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打破部门职能边界限制,加强协同高效治理;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战能力;强化街道、社区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热情,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氛围,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国际化大都市。”胡衡华表示。

      (本报记者 杨桐彤 张国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