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凸显出21世纪文化机构在提供美育体验和提升文明素养中的关键作用,而当下的“文博热”更是折射出人民群众对于博物馆高质量公共服务日渐强烈的需求和热切的期盼。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国博物馆数量增至5788家,年度参观人数增至12亿人次。今天,无论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馆创新发展都弥足轻重。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社会美育的重要平台和实施路径。博物馆以史育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宗旨,体现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陶冶情操、浸润心灵——以美启真、以美向善、以美润心。
以美启真,博物馆蕴藏的丰富史料资源为人们揭开历史的面纱。博物馆是人类历史长廊的生动展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形象写照。博物馆藏品集萃,代表世界人类文明的典范,我们可以从中增识益智。所陈列展品不仅是历史的重要物证,更是考古发掘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协作的硕果。这些成果向我们阐释了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演变的客观史实,证明了社会发展历史的“客观之真”。同时,博物馆全景式“历史长廊”的鸟瞰还为我们清晰展现人类社会的嬗变脉络,诠释和印证人类历史进程的“规律之真”,并进一步确证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帮助人们树立“观成败、辨得失、知兴替”的观念。
以美向善,博物馆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揭示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历史大课堂”,是人类文明和中华美学精神的宝库,陈列物品是不同时代物质文明与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譬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就是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历史脉络的持续考证和深化探究。考古研究凭借层出不穷的考古新文物与考古新发现,不断实证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诠释中华民族拥有的独特美学精神标识,彰显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其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极大丰富博物馆典藏,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刻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美润心,博物馆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滋养我们的心灵。伴随时代的脚步,博物馆不断呈现参观空间审美化与体验设施舒适化的特点。融媒时代,科技赋能博物馆,文化的数字化生存与传播已经成为当下博物馆建设的重中之重。数字化系统的引进,使得博物馆在人流控制与观展布局上更加得心应手;语音导览的应用,为参观者提供多样化讲解,也为观众带来更加全面且具深度的观展体验。与此同时,随着VR、AR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实融合”场景也频频现身博物馆行业,云展览、数字文博等极大丰富了博物馆陈列展演方式;沉浸式观赏有助于观众领略展品厚重的历史感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互动式展演更进一步增强了观众对展品的理解与审美体验。
作为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博物馆要在践行“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新时代人民群众文化殿堂,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蓄能助力。
(作者:杨杰,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赵斌艺、龙军、赵嘉伟、苏雁、胡晓军、李玉兰、王洋、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 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