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浙江金华兰溪市诸葛村:传承文脉游客来

    作者:本报记者 陆健 刘习 本报通讯员 童茜 陈志恒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5日 05版)

        图为浙江金华兰溪市诸葛村古建筑。丁成摄/光明图片

        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到诸葛村游览。蒋丽影摄/光明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青砖、灰瓦、马头墙……漫步于浙江中部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诸葛村,一砖一瓦讲述古老的历史故事,一石一木积淀时光的烟火气息,重拾暌违已久的乡味乡愁。看着鳞次栉比、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村里古建筑党员修缮队队长冯水根分外自豪:“大家用汗水呵护老建筑新生,现在村子美、人气旺,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

      村民诸葛建忠将明代古宅翻修开办了“厚德居民宿”。“端午节的房间已经预订得差不多了,今年营业额做到了40万元。”诸葛建忠告诉记者,接待游客的同时,他还会在扇面、画卷上誊写诸葛亮的《诫子书》《出师表》等,“既传承了传统文化,也增加了经济收入,日子是越过越有味道”。

      诸葛村,又名诸葛八卦村,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据考由诸葛亮27世孙诸葛大狮于元代开始营建。村域面积2.3平方公里,200余幢青砖灰瓦的古建筑以钟池为核心沿8条小巷分布开来,外围8座小山环抱全村,整体宛若八卦图。

      “共建共荣、聚族而居,一直是诸葛村的传统。”诸葛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诸葛坤亨告诉记者,20年来,诸葛村以“人人都是文保员、人人都是受益者”为保护理念,修缮厅堂屋巷留住“根”,承袭文脉气韵守住“魂”,活态保护发展古村落。

      历经百年风霜侵蚀的老宅,就像拄杖颤巍的耄耋老人。诸葛村就是一个巨大的活文物,很多老房子的屋顶、屋檐和墙体已然损毁,如果不及时修缮,古宅很难保存下来。

      诸葛坤亨已年过古稀,他多次亲历村里自发筹款修建丞相祠堂、厅堂等古建筑:“在外的出钱,在家的出力,虽然过去经费常常捉襟见肘,但村里古建筑的修缮更新从没停止。”

      趁着天气晴好,冯水根带领几名队员在距离地面8米多高的屋顶上,小心翼翼地把一片片瓦片铺好。“修古建筑是个细致活儿,修修补补、耗时耗力。而且每个配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搬运、复建时也需要非常小心。”61岁的冯水根从18岁开始就在建筑工地上工作,今年已是第43个年头。

      古建筑修缮不仅要规划整体建筑布局,还需要使用原材料、老工艺,复原局部细节,实现古建筑的“修旧如旧”。通过村中老工匠“传帮带”,这支党员修缮队现已发展为拥有古建筑修复一级资质的企业。

      “我们都是村里的人,年年修古建筑,都已经修出感情了。”冯水根说,这种自治管理模式促进了古村落常态化修缮队伍规模逐渐壮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古建筑营造技艺得到了传承,文物保护也进入良性循环。

      诸葛村为每一幢文物建筑都设置了“网格员”“安全员”,“人人是文保员”的自治意识深植村民心间。村民们坚持一体化保护,组建村治安消防队,成立村级百姓护宝团,设立专职文物保护办公室,对古村落实行常态化安全管理,确保古村落安全。

      “我们把文物保护法、村规民约制作成挂历、手册,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对村内所有古建筑进行彻底摸排,挂牌、签订责任书,让大家对文物保护有了更深的认识。”诸葛坤亨介绍,村里先后投入1亿多元,复建抢修村中及周边的文物建筑6万余平方米。

      为解决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中遇到的问题,诸葛村还聘请国内知名古建筑专家组建了“诸葛古村落保护专家组”,定期对村落保护进行指导。“人人都是文保员”古村落保护模式,让村民与村落共存、保护与发展共济。发展旅游后,村集体经济收入丰厚,但诸葛村把利润继续全部用于古村落保护。诸葛坤亨说,受益的形式不只是眼前的获利,保护和传承老祖宗留下的财富更是福泽后代。

      如果说,乡土建筑、自然风光是古村落的肌理,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古村落持续焕发生命力的根源所在。作为诸葛村最隆重的仪式,诸葛后裔祭祖是一项以祭祀其先祖诸葛亮为内容的宗族祭祖习俗,充满了浓郁的乡土特色和原生态元素。

      “风俗仪礼、非遗技艺、家风祖训是诸葛村经久不衰的精神内核。只有传承下来,传统建筑才不会是一具空壳,古村落方能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诸葛亮第五十代孙、诸葛后裔祭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诸葛议说。

      保住了“筋骨肉”、传承好“精气神”,村庄发展兴旺、游客纷至沓来。2003年开始,诸葛村实施“一户一建”政策,村民享受易地建房,其老房子由村集体收归,经过党员修缮队维修之后,融入诸葛亮后裔祭祖、中药体验等传统活动,适度植入民宿旅游、剧本杀等新兴业态。目前全村有民宿18家,农副产品、旅游商品店铺40多家,餐饮商户20多家。2019年,诸葛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诸葛村每年超2000万元门票收入撬动了超2亿元旅游综合收入。每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带动全村400余人及周边地区3000余人在家就业创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0年的520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147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23021元提高到2023年的55000元。

      (本报记者 陆健 刘习 本报通讯员 童茜 陈志恒)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