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光明论坛】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作者:常明杰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5日 03版)

      【光明论坛】 

      山东农产品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如章丘大葱、莱阳梨、潍县萝卜等农产品已经成为响亮的“山东名片”。“十三五”期间,山东以占6%的耕地和1%的淡水资源,贡献了全国8%的粮食、10%的肉蛋奶、11%的蔬菜、12%的水果和13%的水产品。2023年山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25万亿元、稳居全国首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山东力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要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端牢中国饭碗、以更高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遵循。

      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与应用是农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培育和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科技赋能产能提升,助力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升成果转化率,让创新成果走向田间地头,推动山东从农业大省走向农业强省。“十四五”以来,山东省财政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化科研、技术、项目、平台、人才、服务等方面的支持,聚焦基础领域、重点领域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积极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鼓励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培育和打造了一批具有较高层次和水平的农业研发机构,切实提高了农业创新研究的软实力。2022年12月,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落户山东省东营市,该中心将致力于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引擎”,为实现盐碱地生态保护和高效利用探索新路径、提供新技术、建立新样板。

      科技成果实现从研发到推广应用,其间还有好几道关要闯。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通过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措施,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以此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效率。近年来,山东深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优选计划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2023年山东省投入1.5亿元科技创新发展资金,用来开展农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示范,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农业的内涵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面临诸多挑战,不仅要积极应对居民消费层次升级带来的供需结构性矛盾,还要从根本上突破农业传统生产力的局限,彻底改变小规模、细碎化、分散化和低效率的传统农业经营格局。近年来,山东以产业园区、创业园区、科技园区为载体,因地制宜培育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打造新业态、探索新模式、开发新产品等方面的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

      自2017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启动建设以来,农业农村部等已连续公布多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山东省累计获批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实践中,依托产业园建设,山东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聚力实践、向新而行,紧盯农业科技前沿,在现代种业、智慧农业、食品加工、农机装备等领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核心技术难题,涌现出一批原创性科技创新成果。以农业良种培育为例,山东嘉祥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大豆品种165个,大豆制种基地良种繁育供种量占黄淮海地区的75%以上。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山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模式日益多元化,并逐步向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变,有效带动当地小农户参与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小农户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加快培育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推动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注入新动能。加快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培育,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全产业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它涵盖了生产、加工、存储、流通、销售等农业产业的各个环节。近年来,山东各地结合地区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标准化推动产业化,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全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拓宽了农业发展空间,更大程度上发挥农业产业的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还需积极践行大农业观,加快培育智能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无土农业、海洋农业等新业态,发展农业新兴产业,加速壮大农业新兴产业集群,抢占未来农业高科技阵地与产业高地,切实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建设夯实产业根基。

      (作者:常明杰,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教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