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以多彩语言文字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者:王锋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4日 15版)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悠久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统,同时又有多语言、多方言、多文字的语言国情。我国共有分属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五大语系的包括汉语在内130余种语言。各民族人民历史上除通用汉文以外,还曾先后使用过约60种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字。这些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基于这些语言文字创造的文化成果,既有文字形式,也有口碑形式;既有古籍文献,也有现实创作,可谓洋洋大观,共同构成一笔璀璨斑斓、多姿多彩的巨大文化财富。在各民族携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承好这笔丰厚的多语言文字财富,在新时代的文化传承发展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充分认识语言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把语言文字工作提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统筹推进,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

      基于语言文字的特有属性和功能,我们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重新认识语言文字事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建设中的载体性、资源性、凝聚性和标志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这为我们基于主体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语言文字事业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并进一步发挥好语言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语言文字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基础。语言文字现代化既包括语言文字自身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也包括语言生活现代化、语言文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定不移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各民族人民语言文化素质。

      源远流长的通用语言文字传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历史记载看,从周代开始就有了“雅言”。“雅”,正也,雅言就是规范的语言,是通行于中国北方各诸侯国的共同语。到秦代,又进一步“书同文”。汉代把共同语叫“通语”或“通名”,宋元时为“正音”或称“雅音”,明清叫“官话”,民国时期叫“国语”,新中国叫“普通话”。这些共同语、通用语的内涵不完全一样,但都是基于多民族国家对共同交际语的需要而产生的。

      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和重要载体,汉字的作用就更为独特。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Karlgren)指出:“一个中国人一旦掌握了汉字,他所读的一首诗不管是什么时代写的,他都能够理解并欣赏它。……对中国人说来,数千年的文献都能了解;他们对本国古代文化的无比热爱和理解,大都是他们文字的这种特殊的性质之故。”汉字就如同一根从不变形和断开的彩线,贯穿着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使之成为一个连续发展的整体。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创造,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权利,是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语言文字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取得了显著成绩。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普及率提高到了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文盲率下降至2.67%,中华民族“书同文、语同音”的千年梦想正在成为现实。基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各民族人民提高了语言文化素质,深化了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力开展各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保护和利用,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

      各民族的古籍文献,一是真实记录了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进程,雄辩地证明了伟大祖国的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二是鲜活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事实,有力印证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科学论断;三是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宝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文化滋养,体现了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为中华文化自信提供了源头活水。我们要深入挖掘、弘扬蕴含在各民族古籍以及其他传统文化形式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在“推陈出新”中实现“古为今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重视各民族口头语言文化的抢救整理,保护中华语言文化资源。

      虽然我国各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众多文字种类,但大多数民族语言并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字,有些民族虽然有文字,但并不通用。因此,大多数民族丰富多彩的史诗、叙事诗、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唱词、俗语、谚语、歇后语,以及伦理道德、生活习俗、生产技能、工艺美术等,主要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民间传承。新时代以来,随着语言资源观的全面树立,在全球化、城镇化进程中快速流失的各民族口传文化日益受到关注。2015年以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对各民族口传文化已经开展了调查保护工作,但依然任重道远,这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系统工程。抢救和保护的基本途径是在录音、录像的基础上,利用书写符号和国际音标等工具进行系统化记录,进而开展语言文化标注和数字化整理,使之成为一座座各族人民能够更好传承、传播、利用和分享的文化宝库,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夯实根基。

      积极推进多语种文献信息化和数字化,打造各民族人民的网上精神家园。

      为了让各民族群众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党和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健康、快速发展。藏文成为全国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少数民族文字。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一些重点语种、文种的语音及文字识别、机器辅助翻译等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互译互通也成效显著,可以实现在手机上随机翻译,为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一些信息企业也积极开展民族语文语音识别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效果明显。我们要积极推进各民族语言文字现代化,让各民族群众都拥有网络时代的信息化、数字化阅读生活,这是新时代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的重要目标。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发展壮大的内在力量。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各民族多彩语言文字为基础,不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者:王锋,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