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布局未来产业 汇聚澎湃动能

    ——山东烟台黄渤海新区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本报通讯员 郭传义 刘洁 姜乾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3日 10版)

      近来,山东烟台黄渤海新区加速推动创新要素集聚,不断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持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汇聚起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黄渤海新区超前布局了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

      近日,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研究员乔竹辉正带领轻质合金成型团队开展超铝导线研发生产,为山东鲁电提供技术支持。“前期我们帮助企业攻关了铝合金锻造工艺,为企业带来了大量订单和效益。超铝导线可以实现高压电线的轻量化、节能化,必将助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团队助理研究员李波介绍。

      作为山东首批启动建设的省实验室之一,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着力解决高端装备材料和绿色制造方向的关键技术问题。“今年,总部基地与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将正式投用,我们将以服务地方重大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与战略高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新工作,将实验室打造成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成为面向山东、辐射全国的先进材料和绿色制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和成果转化基地。”乔竹辉说。

      黄渤海新区还引进了包括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北师大烟台分子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烟台)智能传感技术与系统研究院等在内的46家高端科研机构。据统计,去年一年,这46家高端科研机构累计开展技术攻关及产品研发150余项,完成人才培训2600余人次,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题中应有之义。

      新型储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眼下,黄渤海新区正积极抢占新赛道,加速布局新型储能产业。

      正在加紧建设中的力华电源科技25GWh大圆柱储能电池项目,是该区发展储能产业的重磅项目。“项目总投资100亿元,新上全自动储能电池生产线,专注生产46直径系列大圆柱电池,产品在低温性能、能量密度、热失控管理、循环寿命、电芯内阻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力华电源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黄渤海新区已集聚新型储能产业重点企业30余家,涉及电池材料、电芯电控、系统集成、氢储能等领域,其中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4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新型储能产业已初具规模。

      低空经济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未来产业。黄渤海新区在低空经济发展上已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日前,壹通无人机系统有限公司的TR100大型垂直起降无人运输机成功首飞,这是继TP500大型无人运输机首飞成功后,壹通无人机又一产品系列的成功,标志着黄渤海新区具备了大型无人机自主研制能力。

      黄渤海新区快速推进TP500大型无人运输机装备基地,未来有望推进更多高科技、新型号无人机整机装备基地落地。

      黄渤海新区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新型储能和半导体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黄渤海新区在新型储能、特色半导体、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不断迈出新步伐,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加速形成。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本报通讯员 郭传义 刘洁 姜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