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浙江万里学院:聚焦教育科技一体化 助力数实融合新发展

    作者:俞新武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1日 07版)

      浙江万里学院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服务型办学追求,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气、过硬的作风,凝心聚力抓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新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

    夯实一体化教育基础

      学院立足数字浙江经济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全面提升培养人才的科研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夯实一体化教育基础。

      学院在专业教学中增加宏观经济学、市场经济分析等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理论知识分析能力,加深学生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认识;及时开设数字经济等新兴专业,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服务数字经济产业链;持续布局,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品牌科学”,打通工艺与设计、设计与产品、产品与品牌、品牌与市场的通路。

      学院聚焦需求、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创新驱动,合作共建宁波万里东软数字工场,构建“工业软件+新兴领域软件+服务领域软件”特色产业发展体系,为宁波软件产业战略布局、人才供给保障和产学研一体化服务。与凤凰卫视旗下凤凰教育联合建设基地,引入国内外优质行业生态资源,建设具有宁波地域特色的数字媒体产业生态圈,为宁波及周边区域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建设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实验室、能源物联网大数据实验室等数字产业研究院,进行物联网大数据领域的技术研发,为人才储备、培养和提升助力。与亚马逊、正正电商等企业和政府部门、跨境电商园区紧密合作,采用“2.5+1.5”“3+1”等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跨境电商的全业务流程,培养学生依托跨境电商平台开展跨境电商运营、营销、数据化选品等能力。

      学院与80余所海内外院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切实构建好国际化人才培养专业体系。主动对标“两个先行”要求,深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势教育资源,拓宽师生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助推学科专业建设和科研水平提升,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国际化人才支持。

    助力一体化科技发展

      学院始终把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作为自身重大使命,着力激发科研活力,扎实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全面加强校地、校企的科技合作和转化,提升整体科研实力,推进学科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学院紧扣社会和地方农业、生物医药、海洋生物等产业需求,开展应用科学和技术创新研究,创建高能量级创新平台,助力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牵头申报并获得认定的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水产种业与绿色养殖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围绕浙江区域名特优水产养殖种类、高效养殖新模式构建与推广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系统集成示范,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开放共享”创新平台,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和产科教融合“新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助力建设滩涂贝类、大黄鱼、青蟹等品种的全国良种生产基地,助力技术推广。

      学院聚焦数实融合领域发展问题,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依托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临港现代服务业与创意文化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创新平台,有组织服务企业创新,着力解决地方企业生产痛点问题,有力支撑高新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数智化改造升级。充分发挥高校在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方面的优势,融合企业在生产经营及产业化方面的专长,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学院拓展与地方政府、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引智借力,打造区域产业研究高地,力争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为示范标杆。积极建设智慧型融合式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助力宁波市抢占数字经济未来发展先机,打造“数字中国”建设示范城市。依据能源和环境领域发展要求,学院针对碳中和与氢能以及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和大规模低成本储能应用开展基础研究,柔性引进加拿大两院院士,成立碳中和研究院。与地方政府共建鄞州万里乡村振兴研究院等,加快创新驱动步伐,着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化一体化人才培养

      学院将人才培养放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考量,着力优化人才引育体系,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学院积极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方式,强化“学科+平台+人才”一体化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进入快车道。先后与多家兄弟院校合作成立博士后工作站,为数实融合新发展提供动力源;围绕“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聚焦学科专业平台建设,聚焦“种业”及工业中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构建了以海内外博士为主的专职研发队伍,围绕新能源建设方向打造优质新能源创新团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生物种业、数字经济等领域人才培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培养1人先后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自主培养1人获得俄罗斯工程院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与应用路径,提升人才服务质量。培养海洋贝类资源开发和高值利用科技团队,服务绿色基础产业,中华鳖产业提升创新团队、红美人杂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服务团队等服务特色优势产业,农旅文融合科技特派员团队、“艺术乡建”服务团队等服务新型融合产业。先后组织开展“国际万里”“人文万里”“绿色万里”“科技万里”等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作者:俞新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