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31日 星期五

    奥地利:“科研长夜”里的科普大餐

    作者:本报记者 付志刚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31日 12版)

        5月24日,几名孩子正在参与维也纳大学“科研长夜”活动“i语言”项目。付志刚摄/光明图片

        5月24日,几名参观者正在参加维也纳联合国总部“科研长夜”活动。付志刚摄/光明图片

      【记者连线】

      5月24日是个周五。这天晚上,原本应该进入休息状态的维也纳各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国维也纳办事机构却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原来这里正在举行“科研长夜”活动。

      “科研长夜”是奥地利一年一度的重要科学普及活动,旨在向公众展示最新科研成果、科技创新以及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科研长夜”2005年由奥地利联邦教育、科学与研究部,联邦交通、创新与技术部共同发起,初衷是为了消除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信息鸿沟”,通过设立一个全国性的开放日展示各类科研机构和科技公司的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兴趣。“科研长夜”通常在春季的某个晚上举行,活动持续数小时,从傍晚一直到深夜。活动形式多样,包括科学讲座、实验展示、互动工作坊、科技展览、实验室参观等。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科学家,了解科研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最新进展,亲身体验科学实验和技术应用。

      下午五点刚过,记者来到维也纳大学,尽管外面下着蒙蒙细雨,学校主楼里已经挤满了前来体验的社会公众,除了父母带着孩子,也有各个年龄段的市民。作为奥地利的最高学府,维也纳大学可谓全力以赴,全校共布设了63个展位,仅物理系就有10多个展位。

      记者楼上楼下走马观花,所见颇丰。这些不同类型的展位既展示当前科技发展前沿,又颇具趣味性。比如,“最大的物理研究中心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是什么样的”“你能战胜人工智能吗”“猫可以同时穿过两扇门吗”等等,不一而足。

      在“i语言”参与站前,几名小学生每人手持一张通关卡,正在参与一场语言学习游戏。凭着手里的“语言通行证”,孩子们先在“语言命运之轮”上碰碰运气,然后在“语言之墙”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得以锻炼和展示语言技能,并以有趣的方式意识到多语言的重要性。

      在二楼一个不起眼的展位,一把椅子上放着一筐水果,乍看上去,不知是何用意。看到椅背上的几个大字“一分钟雕塑”,记者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都是道具。在艺术老师的镜头前,你可以把这些道具任意组合摆放,按下快门的瞬间,人生的首部雕塑作品就完成了。

      在物理系展位前,一位妈妈抱着孩子走了过来。工作人员拿出一件原子模型玩具让小朋友玩耍,不经意间,人生的首次科学启蒙就这么完成了。

      站在维也纳大学主楼这座经历过数个世纪洗礼的神圣学术殿堂里,环顾四周先贤们的雕塑,再感受眼前如集市般火热的“科研长夜”氛围,让人不禁感慨,科学如此神圣,科学也如此接近平民。

      值得一提的是,维也纳联合国各机构也全力支持并参与奥地利的“科研长夜”活动。晚上七点左右,前来参观的人们仍然络绎不绝。还未走进展厅,一部直升机模样的机器首先映入眼帘。原来这是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的核试验监测模拟机。模拟机前已经排起了长队,孩子们依次登机体验。“这是驾驶舱,这是核试验检测仪器。飞过上空,如果进行过核试验,有关信息就能被捕捉到。”工作人员耐心地向孩子们做着讲解。

      走进大厅,环绕大厅各国际组织的展位摆得满满当当,几乎每个展位前都挤满了观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展位占据了大厅的一半,主题涉及核能和核科学的方方面面,包括核科学如何帮助我们控制害虫、核科学如何帮助确定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含量、核能与气候变化等等。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在现场布设了一个模拟机房,在这里可以了解如何利用科学来检测和防止核试验,以及监测系统如何为气候变化研究作出贡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的展位则带你走入法医调查的世界,从个人防护装备基础知识到尖端化学物质的鉴定,一夜让你变身侦探。联合国工业和发展组织把机器人搬到现场,让观众亲身体验机器人和精密技术的最新创新,了解科学如何重塑农业和研究任务、提高效率并改善工人的安全。联合国裁军事务厅则现场摆起了龙门阵,裁军专家们虚位以待,与参与者们共同探讨新技术对裁军与世界和平的影响。

      国际原子能机构一个类似弹球游戏的互动展台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一个个药丸大小的白色小球被分别弹入不远处的两个透明小匣子里。“这个游戏想说明什么呢?”记者好奇地问。一位女科学家解答道:“这个游戏展示的是可以根据物质的不同成分来确定原产地。举例来说,维也纳的水和阿尔卑斯山的水成分不尽相同。假定维也纳的水含有8个重离子、2个轻离子,而阿尔卑斯山的水仅含有2个重离子,轻离子却有5个,那么通过测量轻重离子的数量即可确定这份水样本到底来自何方。”游戏开始了,参与者目不转睛,盯着一个个小球的轨迹,数着入匣小球的数量,并据此做出对水原产地的准确判断。

      在这里,科学不再神秘,游戏互动间,核科学的原理和应用得以普及。

      记者所见只是“科研长夜”活动的一个缩影。这一晚,从首都维也纳到格拉茨、萨尔斯堡,奥地利各地共有270处展览场所参与其中,设立了2800个展位。其中,仅维也纳一地就开放了52处场所,设置了500多个项目,吸引了近4.5万人参加。随着活动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参与的城市和机构逐年增加,已经覆盖奥地利所有联邦州,参与机构不仅限于大学和科研所,还包括博物馆、企业、实验室等各类与科学相关的单位。经过近20年的发展,“科研长夜”已成为奥地利最具影响力的科学传播盛会之一。

      晚上10点记者离开时,维也纳联合国总部展厅里仍旧熙熙攘攘,新的参观者还在不停涌入。孩童的声音从耳边飘过:“妈妈,明年我还想来!”

      (本报维也纳5月30日电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付志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