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原题《民族小学》,是我1985年写在随身带着的一个小本子上的。
1985年4月,我作为《春城晚报》的副刊编辑和一名业余作家,去参加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芒市召开的一次笔会。那些年笔会很多,各地的作家聚在一起,讨论和交流一些创作问题。德宏芒市出孔雀,那次笔会就称为“孔雀笔会”。我们讨论了些什么问题已经记不得了,但是利用这次机会,我跑了许多地方,这才是我最难忘的。
先是到瑞丽,参观我们云南边疆的第一所民族小学。当时,新的校舍还没有建好,同学们在茅草棚里上课。课桌就是一块长长的木板,搭在树墩上。我向老师和同学们打招呼,他们都高兴地拍起手。随后,我又前往与缅甸接壤的弄岛,把自己的脸紧紧地贴着界碑上的“中国”这两个字。我在村寨里的小卖部买了一瓶酒和一包水果糖,而后由村长领着,来到一家懂汉话的人家,我便成了这家人的客人,在他们家住了两个晚上,了解了村里和村小学的情况。
我又乘车经过陇川、腾冲,翻越高黎贡山风雪丫口,到了怒江。之后,我先赶到贡山,跟随马帮沿着怒江边的茶马古道,去闪打和怒族同胞过鲜花节。白天看过溜索、射弩弓、划独木舟的表演,晚上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怒江边欢歌起舞,跳圆了怒江的月亮!
从闪打回到贡山,我很想去独龙江,可是大雪封山,只好回到六库,买了班车票,再次过高黎贡山风雪丫口,在大树杜鹃的簇拥下,一路直奔片马。
片马是1961年才回到祖国怀抱的一块土地。一条小河的对面,就是缅甸。片马的古浪、岗房,是我国西南两个最边远的村寨,我想去看看。巧的是,正赶上边防站要给古浪、岗房哨所的战士送新式警服,于是,一位姓管的排长让我与他同行。我们是沿国境线骑马去的。过一座竹桥时,我们让河对面几个背着背箩的缅甸姑娘先过,姑娘们笑着说:“希希(谢谢)。”我们也笑了,说:“不希(谢)。”
进了古浪寨,见到了乔银秀。这个19岁的傈僳族女乡长,在云南民族学院读过预科班,年轻,活力四射。我和乔乡长说,我想看看寨子里的小学。乔乡长一拍手,说新校舍刚建好,是全寨子最好的房子。
我们走进寨子,一会儿就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循声而去,只见小学校园青瓦白墙,一面国旗很鲜亮地飘扬着。学校里有一棵大青树,圆圆的树顶投下一片树荫,树的枝干上挂着一节钢管,上下课时当钟敲。我们停下来,在教室外听老师带着学生读课文,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那声音真好听。细细听,同学们读的是《王二小》,我读过,管排长和年青的乔乡长也读过。在祖国最边远的村寨,听小学生读这篇课文,我们都很激动,也都轻轻地跟着老师读起来。
过了一会儿,一位女老师敲响了下课的钟声,十来个小学生从教室里跑出来。一个身材瘦高的老师随后也走了出来,我说,同学们读书的声音真好听,老师搓着沾了粉笔灰的手笑着。这时,一个穿着黄短裤的小男孩跑过来告诉我,他们的老师捡到了一只小熊。我说:“呀,你们老师还能捡到小熊?”“是呀,就养在那后面,我带你去看!”小男孩说着,拉着我绕到大青树背后。在墙角的一个木栅栏里,果然有只小黑熊,眼睛亮亮的,很害羞的样子,正用小胖爪抓木盆里的苞谷稀饭吃,糊了一脸。瘦高老师也过来了,说小熊是他在林子里捡到的,等它长大点,再送回森林里去。这真是太有趣了!
后来,我们离开古浪,到了岗房。参加一对傈僳族夫妻的婚礼后,我在哨所里写日记。
听着一阵阵风从高黎贡山上呼呼地吹过,看着一颗颗流星划过深蓝的夜空,我思绪飘飞。我想到这些天在芒市、瑞丽、畹町、弄岛、大等喊、陇川、大盈江、腾冲、六库参观过的许多民族小学,见过的各民族小学生,想起在校园里逗过的开屏的孔雀,还有那些小麂子、小猴子,它们一点儿也不怕人,常跑进校园里来玩耍……想到这些,我便掏出随身带着的小本子,很快写了一篇三四百字的散文,题目是《民族小学》。
这篇短小的散文,后来发表在上海的《小朋友》杂志1986年第1期。十几年后,它被选进人教实验版语文教材,改名为《我们的民族小学》,叙述人称从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2018年成为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一课,改名为《大青树下的小学》,至今仍在使用,为亿万小学生所熟悉。
这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背后的故事。这篇文章的写作,如果说有什么灵感的话,这灵感显然来自云南边疆——我是在怒江片马的古浪和岗房,在边防哨所,在一种“美丽的感动”中完成的。
我至今仍然保存着当年去边疆采访的小本子,上面有《大青树下的小学》和《走月亮》的原稿,密密麻麻的文字,总让我回想起当时写作的情景。
前些日子,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在昆明举办。开幕式上,孩子们用文艺节目演绎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展现了各民族的孩子团结友爱,在祖国这棵“大青树”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情景,引起了强烈反响。我感慨万千,这篇写于近40年前的短文依然被孩子们所喜爱,当年打动我的那些场景依然感动着今天的人们。我不禁轻轻地读起课文:“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
(作者:吴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