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推动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 着力提升育人质效

    作者:费江波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9日 04版)

      在新时代背景下,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充分挖掘和发挥浙江人文优势,将浙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着力提升育人质效。学院坚持走应用型、区域性、特色化的发展道路,科学讲好地方文化故事,创新运用浙江地方人文资源、着力传承地方红色基因,将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努力推动学生在更亲近、更浓厚、更熟悉的文化滋养中成长成才。

    讲好地方文化故事 挖掘课堂育人新素材

      浙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经世致用”的价值观、“崇尚气节”的修养观等,都是历久弥新的浙江儒学资源。学院根据各门思政课程的特点,积极引入浙江文化元素,实现浙江文化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讲好浙江文化故事,挖掘思政课堂育人新素材。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院先后引入浙江文化“经世致用”的信念观和价值观,“致良知”“崇尚气节”的道德观和修养观,以及浙江在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文化浙江建设中取得的成果,用生动的教学案例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教学,提高育人成效。

      学院开设方言与地方文化课,打造“方言与地方文化”公众号,在引导学生深入调查研究家乡方言、发掘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通过撰写论文公众号推文的方式来宣传家乡文化,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目前,学院已完成50篇语言优良精美、内容新颖有趣的推文,阅读量突破2万次,粉丝遍布全国各地。

    运用地方人文资源 拓宽实践育人新渠道

      浙江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拥有西湖、大运河(浙江段)、良渚古城遗址3个世界文化遗产;截至2023年,五批次的国家非遗名录入选项目数实现全国“五连冠”;拥有阳明文化、宋韵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等优秀历史文化金名片。学院积极挖掘地方人文资源夯实实践教学基础,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地方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拓宽实践育人广度。

      学院与文旅、研学、会展品牌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开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深层次合作办学,构建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慈溪市浒山街道开展地方文化研究、文化共建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大塘河文化调研活动,为大塘河文化建设贡献力量。组织师生前往慈溪博物馆开展访企拓岗活动,让师生亲身感受越窑青瓷和慈溪文化的魅力,为“缘起上林青瓷,探秘人文故事”剧本杀实景设计夯实文化基础,推动优秀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学院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文化育人魅力,提升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价值认同,使学生自觉成为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的建设者和践行者。开展“五月浪潮”大学生文化艺术节、“走进十月的阳光”新生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美育大课堂等系列活动,营造文化育人良好氛围。举办慈溪市首届青年人才音乐节,在美育活动中引导师生了解慈溪、爱上慈溪。打造“星星点灯”暑期公益课程,组织学生志愿者为慈溪各个镇、街道的小学生开展古法造纸、陶艺手工、榫卯结构搭建、书法绘画、安全知识等领域的讲课活动,为建设“平安、绿色、爱心”慈溪作出积极贡献。

      学院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以慈溪乡村文旅为主题,先后在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与二等奖10余项。

    传承地方红色基因 赋予铸魂育人新内涵

      浙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发源地之一,百余年来红色文化始终是哺育浙江人民浴血奋战、继往开来的独特文化基因,在之江大地上结出累累硕果。守好“红色根脉”,深挖“红色宝藏”,用活“红色资源”,是新时代赋予浙江高校的神圣使命。学院着力传承浙江红色基因,用红色文化滋养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弘扬红色文化,赋予铸魂育人新内涵。

      学院合作共建宁波市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深入挖掘宁波红色文化资源、提升地域红色文化研究水平,讲好宁波红色文化故事、传承好红色文化基因,不断扩大宁波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引领效应。授牌建立崇寿镇红色文化研究基地,探索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基地”模式,做到红色文化研究“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组织优秀教师整理浙江红色资源,编成《慈溪红色印象》等读物,并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中广泛运用,传承红色基因。

      学院积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互融合,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经风雨、长见识,守护红色根脉,做好红色传人。组建红色宣讲团,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用不同形式记录慈溪当地革命史,并将调研成果融入宣讲中,彰显红色基因的生机活力和时代魅力。发挥信息技术力量,开发“寻红踪,忆史打卡”微信小程序,助力地方红色资源“活起来”。开展“红遍浙江”主题手绘活动,组织学生前往家乡红色景点,利用专业所长记录红色故事,绘制红色地图,生动再现浙江省内的主要红色地标,助力家乡建设。依托抖音、微博、B站等在青年群体中受众广、传播节奏快的平台,创作《最美农机教师》《禁烟》等视频作品一百多部,引领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思政学习、思政实践的积极性。 

      (作者:费江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