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下草地村:

    寨子如画卷 越绘越多彩

    作者:本报记者 周洪双 李晓东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9日 05版)

        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草地乡下草地村村景。资料图片

        下草地村村民为游客表演歌舞。资料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在青藏高原东端、川甘两省交界处的高山峡谷之中,郁郁葱葱的大森林、蜿蜒而来的白水江滋养着一座座仙境般的村寨。海拔1400米处的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草地乡就有上草地村、下草地村和杨家湾村三座。

      初夏时节,每到细雨之后,下草地村都会云雾缭绕。记者跟随下草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莲生,走进了这座村寨。忽闻锣鼓敲响,杨莲生告诉记者,又一批定制路线的游客到了。说着,他赶忙奔向村口迎接游客。

      游客的车队停稳后,车门陆续开启,游客鱼贯而出。这时,头戴面具、身着盛装的村民为来客献上青稞酒,并跳起舞,以隆重的迎客仪式欢迎游客来到这被当地人称为“白马秘境、云上草地”的下草地村。

      舞又称“十二相舞”,意为吉祥面具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逢年过节,当地人戴上龙、虎、狮、牛等标志性面具后,祈福表演就开始了。提脚、旋转、开胸、扬臂,舞者模拟着鸟兽各种动作。“在舞蹈中,我们能看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追求,也能看到远古‘百兽率舞’的痕迹。”杨莲生说。

      “定制路线的游客可以在这里零距离感受当地的特色文化,走进村民的日常生活,欣赏独有的舞、熊猫舞等表演,拜访村里的老艺人,亲手体验非遗舞面具、南坪土琵琶制作,体验开坛扎杆酒的醇香,品尝独特的天然美食。”杨莲生说。

      长久以来,这里的人们依山而居,在此形成层层叠叠的大型藏寨。登嘎甘(熊猫舞)、舞、南坪曲子和川西藏族山歌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涂抹节、火圈舞等特色民俗在这里集中呈现、交相辉映,不断吸引着游客前来体验、学生前来研学。

      近年来,下草地村先后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也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2023年,草地乡成功整乡创建国家级AAA级旅游景区,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3个村的群众参与全乡的旅游发展。

      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下草地村聚焦民俗文化体验区发展定位,不断激活地方文化资源,展现特色文化魅力,让身居深山的乡村与非遗文化一起,走向了振兴发展最前沿。

      漫步村寨,车道干净整洁,步道四通八达,还有院墙上醒目的山神画像、房屋上精致的壁画等,让人流连忘返。

      “我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改变了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环境,还通过一些微改造,让特色文化符号更加明显,更有传播力。”杨莲生说,村里不仅建成非遗广场、白马文化展陈馆及传习所,还专门腾出一块地方,建成舞主题文化园,全面展现当地特色文化。

      “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来村的交通条件也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啦!”杨莲生说,这两年,村民纷纷将自家房屋改造成特色民宿、特色藏家乐,改善旅游接待条件。村寨文化有特色,交通食宿不断改善,当地的文旅环境吸引游客,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

      前不久,草地乡举办第39期“每周一课”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和机关职工前往舞面具制作传承人郭兴平家开展现场学习。草地乡党委组织委员张雪说,草地乡号召全乡干部学习当地文化,引领全乡群众共同挖掘、保护和发展“非遗”文化,提升为游客服务的能力。

      去年,草地乡与一家酒店和一家定制旅行社达成合作,共同探索开发特色文化体验定制旅游线路,深度融入九寨沟县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主动将深藏大山的特色文化推向外面的世界。

      今年3月春暖雪融以来,草地乡已累计接待定制游客100余人、研学团队1000余人,群众增收十多万元。每一次,村民们都早早备好美味的长桌乡宴,摆满手抓腊排、血肠、羊肉、金疙瘩、野菜等地道美食,带着游客一起动手自制本地特色小吃白马烤鸡、洋芋糍粑、荞饼。

      “我怀着期待进入草地乡,果然没有失望。”游客李远说,“这里的一切都这么天然,我们体验到了地道的民俗风情。”

      “我们的非遗文化深受游客喜欢,村里年轻人的学习热情也高涨起来。”上草地村熊猫舞传承人班付珍向记者介绍,跳熊猫舞需戴熊猫面具,舞姿模仿熊猫喝水、爬树、打滚等动作。班付珍还说,现在已有多名年轻的徒弟跟他学习这一古老舞蹈,他相信这项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当地特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杨莲生说,下草地村将按照草地乡整乡打造的部署,加强特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发展,为游客提供更好旅游体验,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本报记者 周洪双 李晓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