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捷克百年老厂:

    曾经濒临破产,为何能续写小镇传奇

    作者:本报记者 杨艺明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9日 12版)

        布祖卢科大门处的企业标志。杨艺明摄/光明图片

        工人卡雷尔·莫利斯(左一)。杨艺明摄/光明图片

      【机遇东方来】

      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和西部工业城市皮尔森之间,坐落着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科马洛夫。镇上有一家古老的企业,名叫布祖卢科。据当地人讲,自打记事起,每家每户祖祖辈辈都有人在这里工作。按照当地有确切日期的记载,这家企业最早从1460年起就开始生产铸铁器具,如今是一家主要生产橡胶机械的工业制造企业。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这家饱经沧桑的传统企业遭遇挑战——由于投入有限、企业设备老旧、人才外流,发展后劲不足,最终濒临破产。2012年,中国大连重工装备集团旗下的大连橡胶塑料机械有限公司成为其主要股东,布祖卢科因此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今已发展成全球橡胶机械领域的领先生产商。

      近日,记者来到这座风景如画的小镇,走进生产车间,实地了解这家百年企业的振兴故事。

    “我的父亲和祖父都在这里工作”

      工人卡雷尔·莫利斯是本地人,今年35岁,已经在布祖卢科工作了17年,担任辊筒部门的负责人。辊筒是公司辊类产品的重要部件,可在动力作用下通过不同速比对物料产生碾压力进行加工。辊筒的制造由布祖卢科自主研发,也是企业的核心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莫利斯向记者介绍,在布祖卢科工作是他家族的传统,他的祖父之前就在这里工作,他的父亲现在依然在这里工作,已经45年了。当被问起与其他向往大城市的青年相比,为什么选择继续留在家乡时,莫利斯说,布祖卢科给他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机会。刚进入公司时,他主要负责设计工作,但因为好奇成品是什么样子就到了技术部门开始与机器打交道,后来又来到辊筒部门,“我觉得我的梦想实现了”。

      “这里离家只有5公里,通勤非常方便,还可以兼顾家庭。”莫利斯说:“我们全家都对布祖卢科有深厚感情,并且都为此感到自豪。”

      莫利斯也是企业发展的亲历者。他表示:“中国投资者到来后,企业积极调整生产,增加产能。即使刚开始订单不多也依然保证工资发放,大家都能安心工作。与之前的雇主相比,中方对企业进行了大量投资,大规模升级了原本老旧的基础设施,采购新设备、翻新办公设施、安装现代化中央供暖系统、建立新的光伏电站以确保可持续的绿色电力供应等。公司面貌焕然一新,生产效能显著增强,大家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说到对未来的打算,莫利斯非常感谢中方的支持,也非常感恩拥有这份工作,希望能在本职岗位上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也希望“我们与中国的合作能再保持500年”。

    “中国管理者不仅仅关注经济效益”

      布祖卢科总经理约瑟夫·赫拉德向记者表示:“中方股东来到布祖卢科,选择保留原有的捷方管理团队,这并不常见。中方着眼企业长远发展,保证了企业所有权的平稳过渡和生产运营的无缝衔接,体现了中方的诚意和信任。”

      赫拉德已经在布祖卢科工作了20多年,从销售经理做起,2017年开始担任公司总经理。他说,在中方接手前,每年公司的利润首先由股东进行支配,对公司本身的投资非常有限。而大连同行来了之后,明确提出前五年不分红,利润全部用于企业自身改造升级,投资额也大幅增加。“中国管理者不仅仅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他们更关注人本身,更多考虑如何把事情做好。他们将布祖卢科视为一家欧洲企业,充分考虑到捷中不同的市场环境和生产条件,重点解决了布祖卢科的实际关切。虽然距离很远且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但我们的沟通很顺畅。”

      “新冠疫情曾给企业生存造成了一定困难。现在欧洲能源价格较高,还有《欧洲绿色协议》的限制,整体环境并不乐观。因此,我们必须放眼全球。虽然与那些大型跨国公司还没法比,但我们将与中方伙伴加强在技术、人才、资源、市场等方面的整合,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赫拉德笑着说,“疫情后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的产能已逐步恢复,目前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营业额增长率保持在5%~10%。我们还拿到了欧盟区域发展基金对产品创新的支持。未来,我们将与中方进一步深化合作,增进双方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

      布祖卢科工会主席米兰·欧内斯特已经在这里工作了40多年,刚开始是一名工人,1998年成为工会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与此前的投资者相比,中方到来后不仅没有裁员,还提高了员工工资。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中国公司提供了各方面支持和帮助,还送来了口罩等医用防护物资。在生产经营十分困难、当地生活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中方帮助公司签到了更多合同,促进企业复工复产,保障了员工生活。更重要的是,中方帮助管理层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大家一起努力,就不再为未来感到担忧。“布祖卢科是我们共同的家,我把这里的每个人都当作家人。即使快退休了,我依然希望能为大家做些事。我们相信中国,相信中国的合作伙伴,希望我们能够携手不断取得进步。”

      提到企业的人才政策,中方股东代表郝海龙补充道:“企业注重员工的全面发展,会定期组织员工参与社会化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以及外语或计算机水平,帮助员工更好地成长成才。另外,企业还会不定期组织老员工座谈,把关心企业发展、对布祖卢科有深厚感情的退休员工召集到厂里,介绍企业经营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请他们建言献策,让他们对奋斗多年、投入半生心血的企业感到欣慰、充满信心。”

    小镇的骄傲

      在科马洛夫小镇政府,记者还见到了市长雅罗斯拉夫·克莱克纳,他对布祖卢科的贡献表示赞赏,也对中方合作伙伴表示高度肯定。他向记者介绍,布祖卢科已成为当地最大的企业,也是科马洛夫的标志。之前当地有很多企业因金融危机而关闭,布祖卢科也曾遭遇困难。但在中国伙伴的支持下,公司重新焕发生机。企业发展不仅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给政府带来财政支持,更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给民众带来福祉。“我们小镇有2400多位居民,在布祖卢科工作的就有近200人,他们的收入保证了数百个家庭的生活,这很重要。此外,企业还积极回馈社区,向当地文化、教育、体育等各类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已成为小镇的骄傲。”

      克莱克纳还透露了一个“秘密”,他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从布祖卢科开始的,“我一干就是13年,虽然后来转行了,但我在这里获得了工作经验”。因此,克莱克纳对布祖卢科的历史如数家珍,多年来也一直关心企业的发展。他说,布祖卢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最早生产铁铸件。当时捷克只有两家这样的大型企业,那些铁铸件现在还可以在博物馆里看到。另外,现在在布拉格的广场和很多建筑上,依然可以看到印有科马洛夫标志的铸件或灯具。

      谈到与中方的合作,克莱克纳表示,布祖卢科是捷中合作的缩影和成功范例。“中国有巨大的市场,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其他国家带来了机遇,欧洲国家与中国的合作是必要的。中国经济多年来持续增长,我们对中国充满信心,也对捷中合作充满信心。”

      回顾12年企业并购发展的历史,郝海龙表示,在国家、辽宁省及大连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及政策鼓励下,“大连橡塑”勇敢“走出去”,成功并购布祖卢科,是中国企业加速国际化布局、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次大胆实践。“2014年至今,我一直在布祖卢科工作,见证了企业双方融合发展的全过程。并购之初,为了实现企业平稳过渡及长期合作,我们因地制宜创新管理,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及人才,保留原有本地团队,提高员工福利,加大政策激励,合理管控风险,保证了企业队伍稳定及员工工作热情。并购首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使得企业快速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中方股东还高度重视融合创新,我们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布祖卢科是捷克民族企业、民生企业,当地居民几代人都在这里工作,我们深知承担的巨大社会责任。同时,布祖卢科还是知名国际品牌,一旦我们接过历史接力棒,就要保证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将品牌和历史传承好,并维护好中国企业的良好海外形象。”郝海龙表示,展望未来,面对新的风险挑战,公司将继续挖掘及整合中捷双方资源禀赋,全面开展融合创新,实现共同发展,坚定不移朝着既定目标迈进,将企业经营得更好。

      如今的布祖卢科已经焕然一新,以更加自信的步伐迈向光明美好的未来。

      (本报布拉格5月28日电 本报驻布拉格记者 杨艺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