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光明论坛】统筹保护与开发 推动旅游业发展行稳致远

    作者:魏鹏举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9日 02版)

      【光明论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之一,旅游业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成功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为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旅游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新征程,旅游业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各地发展旅游业,多基于对自然资源或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意味着要考虑资源本身的承载能力,否则会造成人文与生态的双重破坏。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让宝贵资源在良性循环中充分发挥作用。一段时间以来,山西被网友誉为“中式美学封神”宝地,云冈石窟也成为热门打卡地。面对大量客流,石窟本身的脆弱性使平衡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问题更加凸显。对此,云冈石窟通过限制客流、延长服务时间和开放博物馆、美术馆、院史馆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洞窟参观的人流压力。同时,景区数十年如一日对石窟危岩体进行加固,利用数字技术精细采集洞窟信息、等比例复制重点洞窟赴其他地区博物馆展出,让更多游客可以“在地”欣赏云冈石窟之美。

      统筹保护与开发,要求我们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探索一条健康、有序、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浙江杭州开展的相关实践探索具有借鉴意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享誉全球的旅游目的地,杭州西湖景区在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下,打破了传统门票收费经济模式,兼顾规划、保护与发展,将景区融入城区、社区,让主客共赏宜人风光、共享生态红利。西湖景区人文底色浓厚,周边经济繁荣兴盛,两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不仅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客,也吸引着文创与科创产业集聚于此。由是,艺术展览、工艺设计等文创业态成为西湖新景观,旅游价值与文创价值实现有机融合。杭州西湖的秀美风光,离不开地方政府在西湖环境综合治理中的持续付出和努力。从2003年开始,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全面启动,包括为加强水环境保护而新增两座预处理厂,通过絮凝、沉淀等数道工序,让注入西湖的钱塘江原水透明度达到120厘米以上。

      旅游业是幸福产业,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综合性服务业。它以丰沛的人文价值为内涵,让游客在充分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感受文化魅力。杭州西湖景区的成功探索启示我们,统筹保护与开发,是充分盘活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引导人文经济赋能、兼顾生态效益,是值得探索的发展路径。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挖掘旅游经济价值,还要重视综合溢出效应。杭州西湖在走出门票经济模式的同时,注重保护与开发,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从而产生更大、更长远的经济效益。良好的旅游体验本身就具有经济价值,综合体验感好的景区或城市往往更受游客欢迎。近年来,不少地区掀起了旅游热潮,其中部分共性特征便是很好释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大众参与性强、互动体验好,因而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更好的成长性。成功的案例并不鲜见,如西安、开封、洛阳等地的国潮旅游,以及贵州“村超”“村BA”大众体育旅游等。当然,旅游消费环境的友好度也至关重要。譬如,在哈尔滨,丰富且具特色的体验项目、完善的配套设施、质优价廉的消费服务、热情好客的人文氛围,让游客获得了超预期的收获感和满足感,哈尔滨也因此收获了文旅消费的新动能。

      文化与经济向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文化发展则赋予经济发展深厚的人文价值。坚持因地制宜,以“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智慧统筹保护与开发,深度挖掘文化遗产和生态资源的潜能,提升旅游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相信各地新探索必将不断拓展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作者:魏鹏举,系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