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8日 星期二

    切实担负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四川使命

    作者:本报记者 姚亚奇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8日 04版)

      【推动高质量发展·权威发布】  

      四川历来是国家的战略腹地,是人口大省、科教大省、经济大省。近年来,四川经济总量不断增长。2023年,四川经济总量超6万亿元,增长6%,今年一季度增长6.1%。2023年,工业投资增长2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

      “四川从全国大局把握战略地位和战略使命,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在5月27日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围绕“坚定推进高质量发展 切实担负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四川使命”进行介绍,并答记者问。

    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作为重要目标之一。黄强表示,四川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紧抓不放,坚持科技、产业、教育、人才一体推进。

      黄强指出,四川以企业为主体,牵头组建了技术创新中心或创新联合体,让“实验室”牵手“生产线”,大力鼓励、激励、包容颠覆性、前沿性、引领性创新,在重视“从0到1”创新的同时,还注重“原点突破式”创新。目前,四川已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绿氢、钒钛、人形机器人等7个创新联合体,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出多个重要产品。

      “四川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拥有全部41个工业门类,我们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黄强介绍,目前,在川高校137所,科研机构369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205个。

      四川立足产业基础和科研优势,开展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把人工智能作为一号创新工程,推动绿氢全产业链发展和推广应用,打造生物技术、卫星网络、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和工业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同时,四川大力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加快壮大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做好这篇大文章,四川有底气、有信心。”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吴群刚表示,发挥好科技创新作用,首先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四川将扎实抓好航空航天、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六个重大科技专项,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取得一批引领支撑四川未来产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消费目的地

      近年来,四川推动大运会、世乒赛、汤尤杯等世界级品牌赛事落地,带动了消费市场持续火爆;世界园艺博览会4月26日开幕,目前吸引消费者超30万人次;今年“五一”期间,四川多项消费数据创新高……四川是经济大省,也是消费大省,有9100万人口,辐射周边近4亿人口的市场。2023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3万亿元,总量居全国第五位,同比增长9.2%。

      “四川有着深厚的商业基因和浓烈的消费氛围,老百姓的口头禅‘巴适安逸’,就是四川人热爱生活、喜欢消费的真实写照。”四川省副省长左永祥表示,当前,四川正加快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消费目的地,相信一个“好吃好耍好消费”的四川将“持续在线”。

      在推动消费发展方面,四川多措并举——餐饮消费是四川消费的特色亮点,四川加大品牌推广、加强品牌保护,传承创新川菜老字号;持续推进业态升级,大力实施不同层级的商业街区提能行动,智慧化改造传统商业街区,推进示范步行街建设;每年在全省推出40个独具特色的消费新场景,并根据消费人气指数发布“热力地图”;鼓励发展首店经济,2023年新引进45家国际品牌在川开设全球或者全国首店;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四川产”鱼子酱走向世界,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12%……

      文旅方面,四川加快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文旅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不断提升。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赴四川旅游的人数达40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9.5%。

      左永祥表示,一方面,四川推动古蜀文明、三国文化、红色经典、人文巨作交相辉映;另一方面,四川努力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修路架桥完善“快旅慢游”的交通体系和旅游接待配套设施,昔日遥远的风景现在说去就去,游客的体验感、往来的便捷度显著提升。

    双城经济圈建设硕果累累

      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五个年头,产业协同发展正成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亮点。

      “双城经济圈建设硕果累累。”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代永波表示,2023年“双圈”经济总量达8.19万亿元,以全国2%的国土面积贡献了6.5%的经济体量,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腹地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代永波介绍,川渝加快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技术创新链“四链”融合,启动实施了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行动,迸发出“1+1>2”的协同效应。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是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家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川渝产业协同发展态势越来越明显,4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相互服务整车配套,全域配套率达80%。

      此外,四川和重庆正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共同打造了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地暗物质实验室、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生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正在加快推广应用。当前,两省市一体化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积聚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本报记者 姚亚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