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5日 星期六

    青海:立足资源禀赋 加快转型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陈慧娟 万玛加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5日 04版)

      【推动高质量发展·权威发布】 

      青海既是资源富省,也是战略要省。青海是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是亚洲、北半球乃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重要启动区,每年有600亿到900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向下游输送。同时,青海资源富集,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太阳能每年总辐射量居全国第二位,是全国第四大风场。5月24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晓军围绕如何做好“中华水塔”守护人、走好青海高质量发展之路作介绍。

    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

      “我们这里有一种‘光伏羊’,是青海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典型案例。”谈及青海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所做的工作,吴晓军举例,“我们在沙漠戈壁滩上铺上光伏板,水分蒸发量减少30%、风速降低50%,原来的不毛之地现在长出了绿草,牛羊又回来了,当地牧民亲切称之为‘光伏羊’。这是青海省把生态保护、清洁能源发展以及农牧民增收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创新举措。”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份,青海省国家公园建设是全社会都很关心的话题。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已经正式设立,正进入高质量建设新阶段;祁连山国家公园全面做好设园准备,试点工作基本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正在全面创建中。

      吴晓军表示,青海省突出制度性创新,率先建立了自然保护地制度标准体系。三江源国家公园率先实现省州县乡村五级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祁连山国家公园将生态保护、民生发展、民族团结融为一体,青海湖国家公园形成高原独有的“水草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迈出坚实步伐。

      如今,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藏羚羊由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高原旗舰动物雪豹监测数量现在已超过1200只。但野生动物逐渐增多后,也带来了人畜矛盾冲突、野生动物和家畜争食草场问题。青海省副省长刘涛表示,青海将持续通过生态修复,科学合理控制草原载畜量,找到人与自然的最佳平衡点,让放牧更加可持续,通过政府补偿、保险赔付等方式,尽最大可能让牧民群众得到更多的补偿。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青海的高原资源能源特色,正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我们建成了全国首条绿电大通道,向全国15个省区市源源不断输送绿电,青海绿电点亮了北京大兴机场、杭州亚运会比赛场馆。现在我们正在规划第二条、第三条绿电大通道。”谈及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吴晓军说。

      近年来,青海聚力打造产业“四地”,即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仅盐湖产业一项,青海省就逐步形成了钾、钠、镁、锂、氯这五大产业集群,2023年盐湖产业产值超580亿元,钾肥产量占全国的77%,为端牢中国饭碗、支撑新能源和新材料发展作出了青海贡献。

      在推进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方面,青海省同样具有“天时地利”。

      人工智能的关键是算力,算力的支撑是能源。青海最大的优势就是丰沛的清洁能源,电价长期保持在全国最低水平。当地气候干燥、冷凉、洁净,制冷用电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是发展绿色算力产业的“天然良港”。青海抢抓国家“东数西算”有利时机,出台了绿色算力地方标准,也出台了一揽子支持绿色算力产业发展的政策,着力把“绿电”变“绿算”、把“电缆”变“光缆”、把“瓦特”变“比特”,努力培育新发展动能、开辟发展新赛道。

      如今,青海转型发展导向更加鲜明,高质量发展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广。2023年,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9%,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外贸“新三样”中太阳能电池和锂电池出口量分别增长2倍、3.6倍。

    以高质量发展带动群众致富

      青海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独特。青海省依托于此,发展森林康养、林下经济、乡村旅游、草原牧游等创收新业态,群众在家门口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

      比如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青海省实施“一户一岗”政策,培养生态管护员1.72万名,牧民群众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也实现了增收。“许多管护员因为离自然最近,拿起了相机,扛上了‘大炮筒’,拍摄了许多作品,很多作品甚至在国际和国内一些大赛上获得大奖。他们拍摄的是动物,展示的是生态,体现的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吴晓军说。

      青海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壮大高原特色产业。青海省副省长杨志文告诉记者,依托盐湖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青海省28.3万脱贫群众通过就业务工、土地流转、参与管理等多种形式有了稳定收益。青海省还探索开展“光伏+农牧业”新模式,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的“双赢”。

      同时,青海省加快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精心培育牦牛、藏羊、冷水鱼、青稞、柴达木枸杞等特色产业,近3年累计向外输出农畜产品价值300多亿元。仅去年的枸杞采摘劳务总收入就达到5.89亿元,人均收入8000元,助力群众增收明显。

      (本报记者 陈慧娟 万玛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