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4日 星期五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侧记

    作者:本报记者 党文婷 李慧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4日 03版)

      五月的鹏城,火红的凤凰花竞相绽放,绚烂夺目。活力四射的深圳湾,迎来了一场思想文化的盛宴。

      5月23日,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启幕。与会专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新的文化使命”这一主题,交流真知灼见,分析形势任务,把握发展规律,增进思想共识,凝聚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合力。

      “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中华文明多方面的精神标识。”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以“敦煌文化遗产的智慧启示”入手,讲述了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华文明发展的内在联系。

      “中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开拓精神、共生精神和人文精神。深入挖掘这些精神内涵有助于我们感悟祖先智慧,感知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樊锦诗说。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从文明的产生和扩散、文明的延续和断裂、现代文明转型与古老文明回归三个方面,阐述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路径的思考。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李文堂围绕文化主体性的坚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逻辑进行探讨,他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在于坚守本根、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因此,无论是“结合”、“激活”,还是“复兴”、“更新”,本质上都是文化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具有历史主动精神。

      “守正的核心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自觉传承,创新的实质是在守正前提下对时代问题的回应。”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认为,中华民族始终立足于文化主体性,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多元文化因素,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汪晖认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我国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索出一条和平发展之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看来,要紧抓数字时代机遇,秉承科学的数据和方法论,积极主动地运用网络信息数据带来的新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创新研究方法,开辟新的学术领域,创新数字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

      论坛现场,不时响起热烈掌声。专家们的演讲,引发了现场嘉宾的强烈共鸣。

      “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和深圳文博会是拓展文化发展空间、涵养新型文化业态、培育文化发展新模式的重要平台,创新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词。”深圳市文联副主席赵东表示,文艺工作者要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挖掘人文深度,创作出更多既有宏阔历史视野,又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艺精品力作。

      现场聆听专家发言后,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建直言,更深刻地认识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文化强国建设,必须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文化志向,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繁荣。

      “要坚持守正创新,根植中国文化沃土,激发创造创新活力。”华强方特集团副总裁丁亮告诉记者,企业将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全新开拓无人机表演、沉浸式互动娱乐等业务领域,为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党文婷 李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