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3日 星期四

    【光明论坛】以人气文气助力文化体制改革

    作者:屈群苹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3日 02版)

      【光明论坛】 

      之江文化中心是杭州的新地标,也是全国体量最大的省级公共文化设施集群、现代复合型文化综合体,它由博物馆、非遗馆、图书馆、文学馆等不同性质的四馆组成。它在启用之初就强化顶层设计,创新“政府主导、国企担当、市场运作、多元互补”的一体化运营模式,明确由浙江省文投集团负责整体运营。为发挥省属国企运营平台功能性和市场性融合优势,之江文化中心创新多方协同联动管理模式,改四馆“各管一摊”为“共议共谋”,从服务保障、造节策展、宣传推介、资源共享等方面构建协同联动机制,让内容与传播同频共振。通过多方资源共享,跨域、跨级、跨界协同21家政、企、事、校单位形成协同合作网络。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物业服务仅需421人,比正常运维量精简了三分之一以上……从各打“小算盘”到融合“算大账”,专业的运营和保障团队,多样化的需求分析和产业引进,联合式的品牌效应让之江文化中心从“网红”做到“长红”。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设施建设硕果累累,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图书馆、文创园、文化街区、文化礼堂、党群服务中心等,一批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发展使命的公共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不乏备受瞩目的“网红打卡地”。但是,“网红”会“过气”,“打卡”会“一阵风”,新鲜劲一过,访客寥寥的“新馆效应”似乎成了很多地方公共文化空间难以突破的魔咒。资源聚合不足、文化标识不亮、主体协同不强、事业产业联动不深等痛点,直接暴露了文化场馆“建设容易运营难”的现实遭遇。一场系统、深入的文化体制改革呼之欲出,显示出一定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聚人气”,为文化事业和产业再添活力。从公共文化空间破题,各地在省市、城镇、社区等不同层面用公益性场所、经营性产业等形式,把文化的氛围感“拉满”。在上海,2018年首创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通过发掘“美”“好”“新”的典范案例,推动公共文化空间向“品质高、美感强、体验好”跃升,为此浦东新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不断引入各类大戏,实现每周五、六上演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地的专业演出;室外的艺术广场则打造市民舞台,每周六下午轮番上场各街镇的团队演出,让百姓演给百姓看。

      “重文气”,为文化事业和产业积蓄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资源是公共文化空间的载体之一,各地依托本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让地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为一体,探索建立了不少有“文气”的地方文化空间。以西南联大先锋书店为例,它位于云南省蒙自市南湖公园东侧,毗邻湖面,是一处极具西南联大特色、红河历史风貌的文化地标。该书店根据空间布局,将图书阅读、休闲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融入,激活西南联大精神诞生地的旅游资源,促进南湖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建设,使之成为全新的公共文化客厅。此外,活化利用优秀历史建筑正成为一种自觉。比如,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位于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叶氏民居这座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内,其中的非遗展陈与历史建筑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一体化”,为文化体制改革指明新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注重系统集成、注重突出重点、注重改革实效。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注重系统集成就是要把建设运营“一体化”落到实处,以之江文化中心为例,其核心就是做优改革公约数,用“除法”思维,把资源集约的分母变大,把成本公约的分子除小,“一体化”运营引入了市场机制和社会化运营,从而实现了“4+1”比“4+4”效用好的结果。注重突出重点就是要丰富“文气”的内涵,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要把历史文化传承同高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重改革实效,既要解决“够不够”的地区差异,也要解决“好不好”的供需矛盾。要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升“人气”、含蕴“文气”,进一步推动“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理念见真章、见实效。

      (作者:屈群苹,系浙江省委党校文化发展与文化浙江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