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勇立时代潮头 展现奋进之姿

    ——写在“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发布前夕

    作者:本报记者 鲁元珍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2日 03版)

      近日,光明日报社和经济日报社将联合发布“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新一批文化企业将脱颖而出,展现中国文化产业一年来最新发展成果。

      “全国文化企业30强”连续发布以来,一批批在各领域取得卓越成绩的文化企业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出版、影视、演艺、文旅等行业深耕细作,取得了一项又一项喜人成果,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产业“第一梯队”实力彰显

      纵览历届“30强”企业名单,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在国际国内的综合竞争力、影响力,均在各行业中表现出色,“主营收入”“净资产”“净利润”等核心指标数据表现亮眼,充分彰显了其作为文化产业“第一梯队”的强大实力。即将发布的“30强”企业名单,将进一步呈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风向。

      在“30强”企业名单中,多家国有文化企业连续多年上榜,展现了行业龙头企业的稳定发展态势。卓越成绩的背后,既有企业长年深耕主业的不懈坚持,也显示着企业改革进取、推陈出新的坚定决心。

      改革,是推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可以看到,国有文化企业在历届“30强”企业中占有重要席位。近年来,国有文化企业贯彻落实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要求,不断推进国有文化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表率。

      紧随数字化时代浪潮,越来越多传统文化企业在改革创新中出新招、布新局。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旅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推进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数字化阅读、多媒体电视、云演出、云展览、沉浸式文旅……拥抱新技术和新业态,传统文化产业不断展现新活力,迎来发展新空间。

    新业态折射产业发展新趋势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文化产业也呈现万千气象。在动漫游戏、数字科技、新媒体等新兴产业领域,越来越多优秀文化企业脱颖而出,体现了文化产业多元性、创新性发展趋势。

      从数据看,新兴文化企业蓬勃发展态势更加凸显——2023年,文化新业态行业对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70.9%。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数字出版、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互联网搜索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等6个行业小类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4.0%、21.6%、19.4%、19.3%、17.9%和16.5%。

      近年来,网络文学、微短剧等内容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成为文化产业领域活跃度高、成长性强的新亮点。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网络文学阅读市场规模达404.3亿,网络文学IP市场规模大幅跃升至2605亿元。微短剧市场井喷,节奏明快、短小精悍的微短剧深受观众喜爱,进入微短剧、短视频创作市场的文化企业数量迅速增长。

      文化新生力量不断涌现,正在加快重塑文化产业格局。过去一年,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文化产业各领域,给文化企业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文化企业纷纷加快布局新领域、开拓新局面——AI数字形象应用在文旅等领域,带来更具有互动性的新奇体验;人工智能参与内容策划、制作和辅助生成等多个环节,为创作者带来全新灵感。

    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新需求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新需求,呼唤更加优质的文化产品供给。作为骨干文化企业的杰出代表,“30强”企业多年来深耕主业、守正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一系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力作,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

      《流浪地球2》《三体》《中国奇谭》等影视作品不断“出圈”,动漫、游戏等年轻人喜爱的文化产品融入大量传统文化元素,主题公园、旅游演艺等产品特色鲜明,越来越多有趣味性、有口碑、有影响力的优质文化产品,正在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是文化企业的责任使命。多年来,“30强”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文化内容生产中主动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使命,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方面彰显责任担当。

      为更好服务消费者,文化服务不断提质升级,让人民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多年来,广大文化企业积极践行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将文艺演出、观影项目、图书等送到广大乡村,丰富了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前,文化消费如火如荼,文化新业态活力迸发,文化产业发展前景无限。广大文化企业将勇立时代潮头,展现奋进之姿,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报记者 鲁元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