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烟火人间】西关琐话

    作者:张欣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0日 01版)

      【烟火人间】  

      初到广州的旅人一般会去广州塔,就是俗称的“小蛮腰”,可以登高望远,俯瞰整个广州城。然后在珠江新城逛街、吃饭,那里白天高楼林立,夜晚灯光璀璨,标准的大都市景观。然而若去西关,就完全是另一个世界,难以想象它与“小蛮腰”、珠江新城在一座城市并存。

      西关,是广州市荔湾区的旧称,在明清时是广州的商贸中心,近代为广州最繁华的人口聚居区。今日的西关仍旧保持了它原有的风貌,有西关大屋也有小商小贩,有园林亭院也有穷街陋巷,有陈家祠也有古村落,看上去骑楼遍布,寺庙烟火缭绕。在这里,随便找一家街边店都好吃,而且价格优惠,十元钱还有找零。到处是挂着白切鸡、烧鹅烧肉的店铺,斩料师傅手起刀落,你便可提着一盒美味回家慢慢叹——“叹”就是享受的意思。

      沙面属于荔湾区,比较出名的是临江而立的白天鹅宾馆,它是改革开放之初少有的老百姓可以随便出入的五星级酒店。至今仍有民众去宾馆的“玉堂春暖”餐厅排队喝茶以怀旧。从消费来看,那里并不便宜,但是大伙儿还是前赴后继。

      我有一个朋友小王在荔湾区工作,有一次她拍电视纪录片《至味西关》,我去看热闹。当时拍的是一家很具历史感的云吞面馆,一对吴姓兄弟从他们父亲手中接下这摊生意,经营得很好,依旧人气爆棚。这家面馆就开在穷街陋巷里,我在手机导航结束的位置转了好几圈都找不到地方,最后只好让小王到巷口来接我。那个店真的是又小又破,食客全是街坊邻里,但云吞和云吞面的味道的确地道,并不是让人惊艳的那种鲜,而是四平八稳的传统味道,百吃不厌的那种。每天凌晨三点半,店主便要起来用猪骨、猪肉、虾米、鸡肉煲汤,因为汤头是云吞面的灵魂,必须是当天煲的,若是隔夜的便有客人能喝出来。

      汤头里要放大地鱼粉。用慢火将大地鱼烤出油脂,之后晾干,然后磨成粉放到汤里提鲜,这才有那种意味深长的韵味。我说,食材都公开了,岂不是人人都会做,肯定还有秘方吧,否则别人跑那么远就为吃这一口?吴师傅(吴姓兄弟中的哥哥)说,没有秘方,但是很辛苦,很多人扛不住,曾经有一个帮工觉得自己了解了所有程序——本来嘛,做云吞面能有什么难度——就自己出去开店,结果很快就倒闭了,他吃不起这个苦,每天凌晨三点半开始熬汤,每天磨大地鱼粉,云吞面又卖不了几个钱,根本没法坚持啊。

      故事还没有完。现在不是有天使投资嘛,有人要投钱,把他们的面馆变成连锁网红店。这不挺好吗?可兄弟俩不愿意,说要是没法保证质量,父亲做出来的品牌就完蛋了。这就是西关人的吃苦耐劳和实心眼。走的时候叫我带上云吞和汤头,我就一手提着打包盒一手提着一个巨大的汤桶出巷口打出租车回家。小王顺带对吴师傅说,晚上家里来客人,帮忙买一只走地鸡,一会儿过来拿。我对小王说,你们关系都好成这样了吗?

      就是说,你一到西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很“市井”,也“正经”不起来。就像我的一位作家朋友,我们见面从来不谈文学,全是吃喝八卦,她就是地道的西关女孩。她到云南会给我快递牛大骨、牛腩,因为那里的牛肉品质好,喷喷香。

      我写小说《如风似璧》的时候写到西关,但吃不准老西关的精妙之处。作家朋友说,你把稿子给我,我帮你校一遍。我说,太麻烦了吧。她说,我过去做报纸每天看大样,这个不算什么。三天后寄回试读本,上面贴满了纸条,全是各种疏漏,她为此专门查了资料,还从旧书网上买了书寄给我,于是我至少又改了三周,内心真是无比感谢她。

      我和朋友去看她,戴着草帽在她家的花园里晒太阳,说着废话,她的小狗过来撒娇,她就把它抱起来放在腿上,然后继续跟我们聊天。中午吃的是她一早煲好的汤——花生鸡脚煲瘦肉,几个家常菜都很可口。广州人特别让人欣赏的一点就是,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太隆重。他们也不是不要仪式感,比如妈妈送孩子参加中考也会穿着旗袍站在校门口,意思是“旗开得胜”,或是扛着乳猪拜山什么的,但无论做什么,他们总是有一种松弛感,不会那么紧张。你若是搞八个菜是不是就有些吓人,让客人感觉欠了很大的人情。

      我认识的既大气又体贴的西关女孩还有一位是美食家。她懂美食,自己有几家餐厅。她家的月饼、粽子、腊肠都品质一流,好吃到爆,甫一出场便秒光,因为她肯下足料,肯花重金留住手工师傅。她懂交际,朋友多到数不清。有一次参加她父母的寿宴,从香港来的朋友就开了好几桌。我坐的那一桌各行各业干什么的都有,大家济济一堂,充满欢声笑语。她还懂美服,有自己的手工衣坊。

      美食家朋友的妈妈是著名粤剧花旦卢秋萍,她人美嗓音靓,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声线惊人地年轻,是我见过的最具少女感的老人。她的少女感还缘于她日常一点都不装,有点自然萌和天真。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女儿太能干了,令她非常舒心。

      我把这两位朋友都称作“西关女孩”,不是装嫩,而是因为她们身上没有世俗气,也绝不强势,能干是她们,温润是她们,对人好也是淡淡的,不求回报。

      总之,广州西关是一个谜一样的地方,是老城区,却非暮气沉沉。自从永庆坊重新装修后,这里焕然一新,老字号的店铺和年轻人的潮店混搭在一起毫不违和,时常有年轻人穿着汉服行街,也不觉得突兀,当街当巷吃东西也好正常。我灵感枯竭的时候会过来走一走,马上感觉到处都是故事,每条街巷里都是普通人的悲欢传奇。

      当地土著就更舍不得离开了,他们说这里方便到开了火再下楼买豆豉都来得及。

      (作者:张欣,系广东省作协副主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