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光明论坛】塑优势 强动能 谋发展

    作者:杨其滨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0日 02版)

      【光明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扭住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落实好党中央关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决策部署”“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黑龙江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动能。“2023年,全省转化重大科技成果589项,高新技术企业增长22.9%,新登记企业增长14%,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2.3%……”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黑龙江省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当地高质量发展的进展情况。

      2024年,黑龙江省推动国家实验室区域基地和生物、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尽快落地,扎实推进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高水平建设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灵活运用“揭榜挂帅”等新机制,启动智能农机、页岩油、人工智能、未来生物、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攻关项目70项,意图通过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带动生产力质态的根本性改变,使新质生产力迅速成为市场主导技术。

      新质生产力,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要素的产业载体。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实现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的所在,也是保证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黑龙江省通过对接全国产业链供应链,争创航空航天、生物育种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大庆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橡塑产业和安达精细化工等优势型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优势产业和产业优势领域集群。同时,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促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建设省级智能工厂4个、数字化车间41个,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才能有效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从而带来要素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近年来,黑龙江省先后出台《黑龙江省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新时代龙江创新发展60条》《黑龙江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3—2026年)》等政策文件,从制度层面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助力。为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加大攻坚力度,今年年初,黑龙江省启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工程建设招标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工作,通过一系列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实现了新质生产力由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的深刻转变。

      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新质生产力之“新”,必将引擎龙江高质量发展之“快”,为黑龙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难得的弯道超车机遇。大型机械来回穿梭,建筑工地人影攒动……今年开春以来,黑龙江省上下抓项目开工复工满工、抓投资结构调整、抓重点项目建设,一幅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在刚刚举行的黑龙江省重点项目全面开工现场会上,黑龙江全省3394个重点项目开春全面开工,同比增长33.6%。其中,省级重点项目868个,同比增长53.6%,总投资5493亿元,涵盖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以新项目打造新产业、塑造新优势、培育新动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后劲。

      未来,要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深化科技评价改革,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形成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作者:杨其滨,系黑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