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16日 星期四

    来华留学教育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增量”

    作者:于成文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16日 14版)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2020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首次公开给来华留学生回信。总书记在回信中希望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也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他们所看到的中国,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经过四年的实践总结,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做好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切入点是教育,最关键的因素是人。高校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阵地,必须承担起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使命;来华留学教育作为中外互通的重要窗口,必将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增量”。

    把文明交流互鉴嵌入课程教育中

      课程教育是来华留学生认识当代中国、感受中华文明的“第一扇窗”。如何在包容不同文明背景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的价值定位,是课程教育首先要解答的问题。不同文明正如茶与酒一般,尽管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方式不同,但并非不可兼容。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应通过课堂“传”与“授”天然视角,主动构建起文化交流场域,以倡导和而不同的文明视角,让来华留学生跨越文化的沟壑,客观地看待“何为当代中国”,并就“中国为什么会这样”“中国未来会怎样”等问题形成理性的价值判断。

      “从书本到实践,我自己就是‘一带一路’最真实的受益者。‘一带一路’给我和我的国家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是乍得留学生伊萨的一段毕业感言。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刚刚提出,彼时刚来中国留学的伊萨从国情教育的课堂第一次知道了“一带一路”倡议,了解了“一带一路”蕴藏的巨大发展机遇和活力。十年间,他从一名来华留学生成长为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的国际事务代表,既投身于国家发展建设,也见证了中非友谊长存。现在的他创立了中非贸易公司,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继续深化多边商贸合作,并把在中国的学习创业感悟分享给更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年轻人。

      像伊萨这样,把课堂所学转化为事业追求的例子不胜枚举。可以说,我们的课堂教育正在让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把真实的中国与世界相连,并主动投身中外文明对话的历史大潮,为中国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提供更多可能。

    把文明交流互鉴融入文化活动中

      开展深层次、多样化、重实效的文化交流活动,善于用来华留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是做好中外文明交流的有效路径。面对语言、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等差异,高校应重点研究和把握来华留学生的表达与接受特点,挖掘文化交流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形式,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在生动展现中华文化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的基础上,推动多民族文化互融互通。

      在泰国留学生白娜看来,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板块。她十分热爱餐饮文化,在校期间便经常借助国际文化节等活动和平台,学习中餐制作和中餐文化,并向各国留学生和社会各界推介泰国饮食文化。她认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多元灿烂,上千年的中国饮食传承既烙印着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追求,又彰显出不同地区的历史与人文特色。毕业后的白娜与朋友开起了泰餐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泰国菜推广到中国更多的地方,并不断吸收借鉴中国各地“食”文化精髓,丰富和改进家乡美食,让更多中国人借由美食去了解和喜欢泰国文化。

      我国是有着世界上最古老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之一,包括饮食文化在内,5000年灿烂文明史传承下来的不仅是历史信息,更是思想,是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我们应着重挖掘好、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文化载体,在丰富文化活动的同时,把文明交流互鉴引向深入。

    把文明交流互鉴汇入实践教育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帮助来华留学生自我塑造真实、立体、全面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服务保障重大活动到社区志愿服务,高校应更加重视来华留学生的实践教育,让他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我国的田间地头和大街小巷,把在华所学所思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中国之治,深刻感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澎湃活力。

      比如,我校持续开展的感知中国行系列活动,定期组织来华留学生前往定点扶贫和帮扶单位甘肃省秦安县开展实践教学,让他们亲眼见证当地实现全面脱贫,大踏步迈上乡村振兴道路的巨大变化。不少留学生赞叹其为中国式奇迹,并希望把中国的脱贫经验带回自己的国家,帮助那里的人民摆脱饥饿和贫困。来自莫桑比克的留学生罗志超曾在个人社交账号上表示,甘肃秦安行使他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扶贫工作的实际成果和重要意义,加深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解和认同。现在的他已逐渐成长为一名资深的志愿服务者,正在以积极的姿态回馈这个滋润他成长成才的“第二故乡”。

      开展来华留学实践教育就是要秉持实事求是、开放包容的态度,在直观面对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增进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相互信任,进而推动更多来华留学生主动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使者。

      近年来,我校陆续涌现出一大批主动担当文明交流重任的留学生代表,其中就有“中哈(哈萨克斯坦)友谊使者”鲁斯兰,如今他已成为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全球新闻官,面向全球推介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红利和投资机遇。还有众多留学生作为志愿者,积极参与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等重大活动和社会服务,并向世界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当代中国正以开放包容的大国姿态,向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入强劲正能量。

      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更加需要国际社会增进文明对话交流,为动荡变革的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稳定性、正能量。作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阵地,高校应牢记“国之大者”,展现挺膺担当,以来华留学事业发展为抓手,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培育更多知华友华的国际人士,向全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于成文,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