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大黄鱼:从濒临绝迹到餐桌“常客”

    讲述者: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站长 刘家富

    作者:本报记者 张诗瑶 冯家照 高建进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15日 05版)

      【一线讲述】  

      大黄鱼,是我国知名的可食用经济鱼类。历史上大黄鱼就曾被当作东南沿海地区的口粮。在闽东,更是流传着“官井洋,半年粮”的歌谣,唱的正是在大黄鱼的天然产卵场——三都湾官井洋,每年春夏之交渔船进洋捕捞时的丰收盛况。大黄鱼不仅极大丰富了闽东人民的食物结构,也为三都湾沿岸人民带来了丰厚收入。

      我是福建省连江县黄岐半岛渔民的后代,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我对海洋、对渔业有着特殊的感情。20世纪70年代,由于过度捕捞,大黄鱼数量急剧减少。那时的我作为基层水产科技工作者,眼看着我国大黄鱼从丰产丰收到无鱼可捕,感到十分焦心。当时,进官井洋产卵场产卵的大黄鱼群体尚存,这让我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利用这些尚存的大黄鱼亲鱼,进行人工繁殖,以此保住大黄鱼资源。

      经过多次主动申请,1981年,我调进了直接管理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的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一到任,我就在开展本职工作的同时,着手调查官井洋的相关情况,同时搜集鱼类繁殖技术材料。经过前期充足准备与多方奔走,1985年“大黄鱼人工育苗初试”项目终于立项,人工授精育苗及野生鱼保活驯养均取得成功。此后20年间,在我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大黄鱼全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难题被不断攻克。

      如今,大黄鱼人工养殖产业终于有了完整的技术支撑和政策扶持,走上了发展快车道。2023年,宁德市大黄鱼产量21.2万吨,占全国近80%,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曾经濒临资源枯竭的大黄鱼,如今已成为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不仅“游”回了老百姓的餐桌,还是全国八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大黄鱼的鲜味儿,成为众多旅居海外华人华侨“舌尖上的乡愁”。

      我坚信,大黄鱼产业未来发展,依然大有文章可做。虽然已退休十年,但我依然愿意发挥余热,继续助力优化养殖大黄鱼种质,让大黄鱼长得更快,让闽东业界端牢这一“鱼饭碗”。

      (本报记者张诗瑶、冯家照、高建进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