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是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商务部、教育部共建大学。学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稳步实施人文社科繁荣计划和理工科振兴计划,打造卓越学科生态体系,持续提升学科育人成效。近年来,学校先后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和“双一流196工程”建设高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旗帜领航 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学科
学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充分发挥其对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方向引领、价值引领、思想引领等作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坚持“一马当先”,强化旗帜领航。在建设卓越大学进程中,学校坚持“一马当先”,强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指导地位。出台《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院一策”改革方案(试行)》,进一步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并在职称指标、成果认定、队伍建设、招生指标、教学用房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深化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共建3.0版,启动“千万工程”调研,共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增设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等目录外二级学科,推动与法学、哲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集群,奋力争创全国重点马院。
厚植特色优势,打造社科高地。学校着力实施人文社科繁荣计划,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在学校10个省一流学科中,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占70%,其中,统计学入选省登峰学科,工商管理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入选省优势特色学科。在2023年中国大学软科排行榜中,学校7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进入前30%,其中3个学科进入前7%。学校一般社会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5年立项数位居全国第26位,其中重点项目位居第14位;2023年,立项数位居全国第14位,其中重点项目位居全国第4位;2项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服务需求 着力打造精干理工学科高地
学校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纵深推进“数字+”学科建设行动,推动实施理工科振兴计划,着力打造精干的理工学科高地。
强化数字赋能,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和区域数字战略发展需求,实施“数字+”“1510”学科建设行动计划。以项目制推动“数字+”学科建设工作,设立“数字+”学科建设项目51项,举办40场“数字+”研讨会,500余人参会交流。纵深推进“数字+”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五大专项行动,全面撬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核心业务领域变革,激发学科发展新动能,构建学科融合新生态。
对接产业需求,推动理工振兴。学校聚焦浙江省八大万亿产业发展需求,实施理工科振兴计划,全面提升理工科整体实力及其对学校学科建设的支撑力度,探索“工商融合、文理贯通”新形态。制定《浙江工商大学理工科振兴行动方案》,着力构建数据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管理交叉科学三大学科集群协同发展的学科布局。深入实施ESI高水平学科建设工程,提升学科国际化水平,学校6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农业科学进入2.2‰,工程学进入4.2‰,入选数量居财经类高校前列。
健全体系 持续提升学科立德树人成效
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健全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学科育人成效。
健全培养体系,提升育人成效。学校深化“分层分类、工商融合”的专业教育,实施“商以载道、通专融合”的通识教育,推进“知行合一、研创融合”的创新教育,不断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2个、国家一流课程21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材奖4项;获挑战杯、“互联网+”特等奖、金奖等奖项。近3年,连续位列全国人文社科类本科院校学科竞赛首位。
深耕课程思政,提质思政教育。学校打造“顶层设计、凝聚合力”的思政教育,以与浙江省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牵引,发挥省“课程育人”牵头高校作用,深化“课说浙江”等课程体系建设,整体推进思政教育融合机制改革创新。深耕课程育人“主阵地”,推进课程思政精品项目建设,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多方联动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持续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未来,学校将继续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打造卓越学科生态体系为突破,扎实推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立足浙江、服务国家的卓越大学。
(作者:吕义凯 杨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