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落实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精神系列综述之二

    作者: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13日 01版)

      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现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西部各省份要凝聚共识、坚定信念,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不断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以高水平保护助力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提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强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广袤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地位重要而特殊。对于生态环境极端重要而脆弱的区域,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正是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的重要举措。

      近日,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乡,有摄影师拍摄到百余只白唇鹿集体“踏春”的画面。

      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生态环境因气候变化、过度放牧受到破坏,有当地牧民回忆说“越来越干旱,草原退化连牛羊都养不活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就是强调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利用、有效保护自然,不仅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大自然和后人的需要。”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杨朝霞说。

      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加快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

      “科学治理,系统为要”。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王肇晟表示,将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要求,聚焦主要风沙口、沙源区,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防护网络,切实减轻风沙危害。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既要做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增量,也要注重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等存量建设,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生态成果。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大火源管控力度,深化隐患排查整治。优化林区蓄水池、防火道路、阻隔系统等基础设施布局,深化林草防火网络感知系统应用,提升森林防火保障支撑能力。

    深化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污染防治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从重点区域综合治理稳步开展,到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实施,再到绿色发展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明显向好。长江干流、黄河干流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汾渭平原2023年PM2.5浓度较2019年下降18.8%……绿水青山间的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深化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对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出新要求。

      甘肃兰州,曾因空气污染严重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2013年以来,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要求,兰州市通过治理燃煤污染源、挖潜工业源减排空间、加大扬尘污染管控力度等手段治理大气污染,空气质量得到阶段性提升。

      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刘世英表示,污染防治需要常抓不懈。未来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紧盯薄弱环节,持续擦亮“兰州蓝”名片。

      宁夏2023年以来深入推进排污权改革,严格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审批“两高”项目同比下降60%;重庆出台2024年夏秋季“治气”攻坚工作方案,进一步聚焦夏秋季污染减排,推动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西部各地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深化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污染防治的过程中,要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推动实现高质量保护、高质量发展。”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奇才说。

    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有序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推动绿色发展指明方向。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而通过高水平保护,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也在不断塑造。

      刚刚过去的三四月份,西藏林芝市“桃花源”嘎啦村,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全国各地游客慕名前来观赏桃花盛景。从每到冬天家家上山砍树,到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实现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增长,这个村走出了绿色发展新路。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逐渐构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持续增强。

      在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美锦“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正在加紧施工。投产后,不仅可实现余热、烟气全部回收利用,产业链的拉长也能显著提升综合效益。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创新制度、机制、模式,引导全社会、各领域共同行动。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的支流,发源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途经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昭通、毕节、遵义、泸州四市。

      为了更好保护生态,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共同探索签订了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由下游受益地区对上游生态保护地区进行合理补偿。在相关机制的推动下,云南镇雄、威信等地积极落实生态保护主体责任,更加清澈的赤水河也为下游白酒产业等提供了优质水源,促进了绿色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文猛认为,西部地区蕴含大量绿色发展新机遇,各地要抢抓机遇,以绿色低碳发展释放未来增长新空间。

      坚持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西部地区正在持续强化生态资源保护,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 新华社记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