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空间关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自身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建构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体系,既是当前中国学术界重要且紧迫的任务,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崇高使命。深入推进这一进程,需要回到马克思的空间概念。重新思考马克思的空间概念,既有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历史性、关联性和整体性研究,也可以为我们深刻理解“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等奠定坚实的理论根基。
空间概念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哲学根基。近几十年来,资本的空间化批判、空间生产、城市权利、空间正义等,一直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探讨的热点话题。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列斐伏尔、哈维、索亚和卡斯特尔,他们着力推进资本主义空间批判,讨论空间生产、时空修复、不平衡地理发展、空间正义、阶级文化、都市社会、网络空间等问题。西方社会科学学者如阿尔都塞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性矛盾的空间化解读,吉登斯以社会结构化理论讨论现代性、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韦伯探讨资本主义如何通过作为空间形式之一的城市以及城市中的社会关系来进行阶层分层和空间区位划分;新城市社会学者强调全球资本的空间流动对于经济增长、定居空间重构的关键决定作用;后马克思激进社会学者福柯、德里达、鲍德里亚、维希留等通过对城市空间与景观、文化空间、发展速度的空间诊断及现代性批判,探索空间政治学的解放逻辑。由此形成以诸如空间生产、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等为主导的理论范式来分析社会发展变化。这些理论对马克思的空间概念进行了拓展和发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马克思对于空间的唯物史观洞见。
为此,我们需要重新回到马克思的空间概念。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自然哲学提纲》中,马克思认为,“整个……自然由两种东西构成:第一是物体,第二就是空虚的空间”“必定存在空虚的空间”“空间。即时的连续性”“空间和时间的即时的统一,确定空间——地点,确定时间——运动,它们的统一——物质”。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认为德谟克利特把时间排除在物质世界之外从而取消了时间,而在伊壁鸠鲁那里,从物质世界排除掉的时间成为“现象的绝对形式”,作为感性知觉的抽象形式,“人的感性就是形体化了的时间,就是感性世界自身的存在着的反映”。尽管这一时期马克思没有设专章讨论空间(相反专门讨论了时间),但他认为空间与时间、感性和物质世界紧密相关,于是就有了他后面提出的“感性的空间”。这些提法和论断反映出马克思并不是以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绝对空间来展开对空间的讨论,而是从时间、原子的运动、自然界的物质存在以及表征主客体统一的感性(与抽象物质和实体相对的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知觉)来理解空间,空间是相对于感性而言的现象的纯粹形式,感性是空间的来源。
马克思的空间概念,在他对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劳动的科学分析中获得了更丰富和完整的内涵。
一方面,空间是劳动中的空间,劳动具有空间性。生产劳动不是抽象的、超历史的存在,而是人的实践活动和存在方式,它的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资本主义生产具有空间性,资本家为了提高生产力获取更多剩余价值,不断将这种空间性拓展至极致;协作“可以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协作可以与生产规模相比相对地在空间上缩小生产领域”,为了让协作能够发挥出更大生产力,“劳动者集结在一定的空间”,在与他人共同劳动中不断摆脱自己单个人的局限性,扩大经由协作所产生力量发生作用的空间。
另一方面,空间是人的实践活动包括生产、生活、交往等创造的表征着人自身和社会发展可能性的领域,时间与空间在本质上是同一的。马克思多次谈到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积累正是在社会自由时间中实现的,与此相伴随的则是工人自由发展的空间被剥夺。资本逻辑的空间性表现在其为了追求价值会不顾一切突破空间界限,“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从而实现对包括新市场以及社会生活各层面的渗透。而只有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和各民族交往普遍实现即“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的时候,个人的存在是世界历史性的时候,资本逻辑才能真正被扬弃。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突破了地域性的限制,不断生产出自己的全面性和新的社会关系,实现对自身(即资本主义文明所造就的自由时间被窃取、发展空间被剥夺的孤立的片面的个人)的超越。
上述讨论为我们理解马克思空间概念提供了一条基本线索,并揭示了空间的唯物史观意蕴。马克思是从人类生产劳动实践出发讨论空间,空间不是天然的存在,而是人以一定自然环境为基本前提的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它是人的实践存在方式。空间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关系性,人在实践中既创造自由时间,也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空间既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和社会再生产的场所,也是人类实现自由的场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革,人类将逐渐从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这种自由时间是个体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的空间。空间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场域以及社会结构的表征,个体、群体在实践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关系构成社会结构——以关系样态存在的社会空间,成为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变化、技术进步等产生的社会结构的演变,空间成为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及其演进机制的重要途径。
概言之,马克思空间概念给我们科学的方法论启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实践是空间的基础,空间是把握社会演进机制的重要视角。对于中国来说,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需要梳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空间逻辑、空间动力和空间变革,积极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体系的建构。
(作者:董慧,系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