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学人论学

    作者: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13日 11版)

      【学人论学】

      由于李白的生平事迹至今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搞清楚,所以研究李白要做到“知人论世”,是比较困难的。而李白的诗又都是抒情诗,不像杜甫、白居易的诗中有不少叙事的成分,我们很少能从李白诗中找出生平事迹和行踪线索来。但不搞清其生平事迹,对其诗歌内容的理解就可能会见仁见智,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说法,并造成编年的歧异。鉴于这种情况,我总是想倾全力先把李白的生平事迹搞清楚,然后再去解决有关诗文的意思和编年。因为我自知资质愚钝,理论素养不够,只能采用这个笨办法。遗憾的是,经过20多年的努力,遍稽纸上材料和出土的地下材料,所得甚微。有关李白的资料实在太少了,但是我并不后悔,因为做总比不做好,得到一点收获总比毫无收获好。事实上,找到一点资料,往往能对以前不清楚的一两个问题有所发明,这也算是一点贡献吧。

      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李白有《江夏别宋之悌》一诗,过去都认为是李白晚年流放夜郎时的作品。但我从《朝野佥载》《元和姓纂》等典籍中考知,宋之悌乃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季弟,又是肃宗至德二载营救李白出浔阳狱的御史中丞宋若思之父;又从《唐会要》考知,宋之悌于开元十八年为太原尹、河东节度使,在此之前,曾为右羽林将军,剑南节度使兼益州长史,后被贬朱鸢。我又从杜甫《过宋员外之问旧庄》诗的作年考明,宋之悌卒于开元二十九年前,由此证知李白此诗乃开元二十九年前的作品。然后再读这首诗,意思就完全清楚了。首联“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上句点明送别之地,“楚水”即指江夏;下句点明宋之悌将要去的被贬之地朱鸢,“碧海”指朱鸢,因为朱鸢在唐代属交州,在北部湾海边。颔联“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写分别之情,江夏与朱鸢确实相隔数千里,今日一别,再难见面,兴致只在眼前一杯酒了。颈联“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是写景,烘托环境气氛。尾联“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这是李白对宋之悌这位老将军暮年被贬而伤心。李白是个富有同情心的人,虽然平时坚强不下泪,面对老将军暮年被贬,却止不住泪水而“泣无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此联不是像过去人们所说,李白因为自己被流放而“泣无穷”。由此可见,搞清了宋之悌的经历,就能订正前人所说的错误,正确理解诗意,并可看出李白对友人的情谊,还可得出李白早年五律的格律对仗都很工整的结论。此外,由此还可了解宋之悌之子宋若思在肃宗至德年间积极营救李白出狱的原因。

      以上我只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研究李白诗歌的不易,类似的例子还可举出不少。由此我想,与其对李白的诗进行大而化之的“研究”,写出许多大而空甚至千篇一律的重复文章,或者对一首诗煞费苦心地猜测,作出不一定符合诗意的解释,还不如认真地对诗中提到的有关人物、事物、地点、典故作一番细致的考证,可能对诗意的理解比较符合实际。当然,这是要下很大功夫的,有时可能白辛苦一场,找不到任何资料,得不到任何收获,但只要坚持去做,总会有些收获的。只要有一点收获,就是对李白研究作出了一点真正有益的贡献。

      ——摘编自郁贤皓《希望把李白事迹搞得清楚些》,原载《文史知识》2001年第10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