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新疆阿克苏:

    文润人心共奏民族团结和谐曲

    作者:本报记者 尚杰 赵明昊 本报通讯员 赵霞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13日 04版)

      一个个文化阵地火热“出圈”、一批批追梦人孕育成才、一座座文化小院滋润着和美乡村……初夏,走进天山南麓的新疆阿克苏地区,处处都能嗅到文化的芳香,它悄无声息地让各族干部群众手牵手、肩并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奏响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曲。

    传统国学花开香满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五一假期,一拨拨市民涌入阿克苏国学书院,跟随讲解员的脚步,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献、图片和实物,与国学相遇,与历史对话。

      这座位于多浪河畔的国学书院,于2023年7月建成投用。开馆后,便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它由国学馆、国学堂、国学坊、国学公园、国学广场等组成,要素齐全、内容丰富,共同为当地群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

      除了传统国学,本土的历史文物也是阿克苏国学书院展示的重要内容。其中,发现于拜城县的刘平国治关亭摩崖,实证汉代驻军在西域修亭隧以御匈奴、维护丝绸之路通畅的史实。

      “阿克苏国学书院全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区民族文化,不断吸引着市民前来参观。”阿克苏地区文联秘书长姜黎明介绍,书院还经常举办书法美术创作、朗诵、豫剧等国学文化展演活动,让各族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学习、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爱国主义精神力量,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乌什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柯柯牙纪念馆……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文化阵地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阿克苏的大街小巷,伴随着城市发展生根发芽、蓬勃生长,构筑起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起共同奋进的力量。

    特色文化落雨育桃李

      天山托木尔峰脚下,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校园里,翠绿葱茏、生意盎然。师生齐动手,补种补栽梨树、桃树、苹果树……

      学院院长买尼沙木·亚生介绍,这所学校是由6所中专学校整合而来的,拥有在校生1.2万余名。其中,90%的生源来自疆内,80%生源来自乡村,又以阿克苏、喀什、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为主。

      如何增强思政课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学院从2013年开始,尝试将阿克苏在防风治沙过程中形成的柯柯牙精神,融入文化育人创新改革实践,推动柯柯牙精神进课程、进课堂、进校园,摸索出了用地方特色文化育人的新路子。

      学院将柯柯牙精神蕴含的自力更生精神、奋斗精神、生态文明精神和创造精神融入课程体系,将“信念之花绽放浩瀚林海”系列故事植入思政课堂,邀请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亲历者、防风治沙育林专家现身专业课堂,成立柯柯牙精神文润工作室,推动柯柯牙精神的研究阐释进一步深入,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成果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引导鼓励毕业生在南疆建功立业。

      数字显示,学校超85%的毕业生扎根南疆就业,培养出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和管理骨干7000余人,在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方面贡献突出,用本土文化浸润本土人才作用凸显。

    文化小院滋润和美乡村

      “森林里正在举行篮球比赛,喇叭里传来鹦鹉小姐清脆的声音……”周末,柯坪县玉尔其乡阿热阿依玛克村阅览室内,上万册图书摆放整齐,四年级学生西尔艾力·雪合热提正跟小伙伴分享自己所读的书。“我喜欢徜徉在书的海洋,这里是我每天必来的地方。”他说。

      开心的不只是孩子们。在驻村工作队和湖州市援疆指挥部共同支持下,阿热阿依玛克村建成了全疆首个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基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培训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基地、中华民族共同体园为一体的“文化小院”,服务周边6个村1万余名群众,示范带动全县各行业部门、村(社区)学习交流。

      有了文化场地,各种文化活动红红火火开展起来。假期“石榴籽”课堂、红色图书展、“爱国主义电影周”等活动接续举行,锣鼓队、舞狮队、秧歌队一支支队伍轮番亮相,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心中、融入血脉、沁入灵魂。

      而柯坪县盖孜力克镇盖孜力克村的文化小院就设在村民阿同汗·依不拉音的家中。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见到记者,脸上堆满笑容,她说:“镇里和村里把文化小院的地点选在我们家,还花了10多万元装修布置,我太高兴了。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唱歌跳舞,农闲休息的时候,村里人都来我家,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特别热闹。”

      村党支部书记阿不都瓦哈甫·吉力力介绍,这个文化小院融入了传统文化宣传、图书阅览、乐器学习、棋牌娱乐等功能,党员干部群众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常态化开展各类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记者离开时,都塔尔悠扬的琴声响起,欢快的歌声在村庄上空飘扬。

      (本报记者 尚杰 赵明昊 本报通讯员 赵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