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11日 星期六

    探访“郧县人”考古方舱

    作者: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锐 本报通讯员 刘欣然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11日 04版)

      【文化中国行】 

      山峦起伏,绿水环绕。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弥陀村的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作为一处集古人类、古动物和石制品为一体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里有着人类演化的无尽奥秘。

      走进约1000平方米的考古方舱,发掘区呈现出不规则的起伏,遍布的红旗和蓝旗标识着这片土地蕴藏的文化密码。

      “在考古探方坑壁旁,距地表0.62米处,一块化石在手铲与毛刷的召唤中露出了一角。是剑齿象股骨头还是人骨?观察判断化石的形状,眼眶、顶骨都比较明显,我心想八九不离十是人类头骨。”回忆起“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被发现时的场景,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陆成秋很兴奋。

      “难以置信!”2022年5月18日,“郧县人”1号头骨化石发现33年后,在相距约33米远的考古发掘地层壁面上,“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在陆成秋的毛刷下渐渐露出真容。

      陆成秋带领考古队员以两厘米为一个水平层面,如做手术般一层一层剥开地层,哪怕一丝微痕也不放过。如此精细的发掘让工作强度和时间增加了数十倍。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所在的4平方米区域,我们挖了半年,而且每天都是加班加点。”陆成秋介绍,相较于“郧县人”1号、2号头骨化石,3号头骨化石出土时未发现明显变形,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为实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提供了关键节点的重要依据与信息。

      考古方舱内部的陈列架上,一排排用塑料袋装好并附上编码的土壤引人注目。陆成秋告诉记者,这些土壤只是一部分,还有一些则被切割成块,保留了完整结构。“这些土样里面可能有小动物化石,如老鼠的牙齿或者一些小型沉积颗粒,在科学家眼中可都是宝,能做很多研究。”

      这段时间,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迎来了很多前来科普旅行、研学的孩子们。科研人员专门为孩子们采集了易打制的石料,采购了用来钻木取火的简易装置,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石器,体验古人类的生活状态。“考古不能单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希望能通过研学的方式激发起孩子们的兴趣。”陆成秋说。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所在的秦岭及汉水中上游河谷,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人类演化区域。约100万年前的郧县直立人和大约同期的梅铺直立人、约50万年前的白龙洞直立人、约10万年前的黄龙洞早期现代人等考古遗址都分布在这一地区。陆成秋说:“我相信,这块考古宝地还有很多未被发现的宝藏。”

      “希望能把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做成一处世界级的考古工地。”陆成秋穿着灰色的工作服趴在地上,一边紧盯半露的化石,一边用工具清理着化石表面附着物,被晒得黝黑的脸上露出坚定的神情。

      (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锐 本报通讯员 刘欣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