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教师任天是哈佛大学研究生,有乡村村落整体改造实践经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顾兴国,曾帮助丽水庆元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演艺集团陆路平,小品、相声、情景剧样样精通……如今他们都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文化特派员。近日,他们将奔赴基层派驻点,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建设。
5月8日,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选派启动仪式在杭州举行,100名省级文化特派员首次公开集体亮相。这批特派员是根据浙江省委办公厅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文化特派员工作实施意见》,由浙江省委宣传部重点面向全省宣传文化系统、机关、高校和各类协会(学会、团体)选拔的。他们中最大的48岁,最小的26岁,既有高校老师、媒体记者,也有文艺工作者、城乡规划师等,涵盖教育、艺术、设计、管理等多个领域。
当前,浙江农村正走在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征程上。“面对更高品质、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更迫切的乡村产业发展需要,我们希望这群有热情、有志向,懂农村、爱农村,想做一番事业、年富力强、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文化人才,能够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文化之力助推乡村振兴。”浙江省委宣传部宣教处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浙江推行文化特派员制度,就是要把有文化特长的人派下去,参与指导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他们将通过“摸需求”“送服务”“种文化”“立品牌”,让农村群众享受到更高品质的文化生活,肩负起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润村的文化使命。
记者从这份名单中发现,高水平文化素养和专业特长是文化特派员的“标配”。江山市清湖三村是一个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村,对文旅融合、传统村落保护等方面人才需求高。此次担任该村文化特派员的是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胡孝君,他的专长就是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进行整体规划。此外,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的李承华长期从事农业与乡村品牌设计等工作,指导设计推出了杭州市余杭区永安稻香小镇等品牌。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钱志权,带领近150人的工作团队,在文化产业、生态经济等方面有着深入研究。
根据工作实施意见要求,首次派出的100名文化特派员要在所驻乡镇(街道)范围内,重点指导1个行政村,结对1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或农村文化礼堂,原则上每年要在乡镇(街道)工作100天左右,每月至少在基层指导服务一次,开展多项任务。这些任务包括宣讲理论政策、供给文化服务、打造文化品牌、挖掘文化资源、提升文化阵地、帮扶文化产业、培养与指导文化人才,以及其他文化建设工作。
文化特派员作为一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创新性制度安排,浙江制定了评价激励措施,并对很多配套工作进行了创新。省委宣传部前期做了广泛调研,分层分类了解群众文化需求和基层相关建议,形成一张各县(市、区)、乡镇(街道)的“需求清单”,再根据不同需求选拔选派,逐级建立选派人员“供给清单”,实现“双向奔赴”。同时,为每位省级文化特派员每年提供20万元专项项目资金,建立健全省统筹、市指导、县(市、区)负责、乡镇(街道)抓落实的四级管理体系,明确派出单位共同支持文化特派员开展工作。
肩负使命,文化特派员肩上的担子不轻。浙江省委宣传部为此专门建立了专家库,邀请专家不定期开展培训,为文化特派员制度研究、项目指导提供智库支持。“守护绿水青山,不但要守护生态,而且要守护文化。”启动仪式上,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为文化特派员带来了业务培训第一课。
(本报记者 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