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推动整体保护 守护人间烟火

    ——浙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走笔

    作者:本报记者 李韵 王笑妃 陆健 孙晶晶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09日 09版)

        松阳明清古街上炒茶的老人 本报记者 王笑妃摄/光明图片

        廿八都古镇文昌宫壁画 本报记者 王笑妃摄/光明图片

        廿八都古镇文昌宫 本报记者 王笑妃摄/光明图片

      【文化中国行】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星星点点的文化遗产点缀在浙江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截至2023年底,浙江拥有历史文化名城20座、名镇94个、名村218个、历史文化街区107片,历史建筑11063幢,“名城名镇名村”总量和历史建筑总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对于这样丰厚的文化遗产,浙江始终把真实完整的保护放在第一位,让保护有力度也有温度。

    保护务求真实完整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浙、闽、赣三省交界的山区,藏着“一个遗落在大山深处的梦”——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廿八都古镇。走进被枫溪环绕的廿八都古镇,不能不留意到重檐飞叠、翘角四射的文昌宫。“文昌宫里保存有451幅壁画,当年是请兰溪的师傅带着徒弟连画了数月才完成的。”江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委委员毛建强介绍,我们能看到这么精美的古建,文保员功不可没。他们每天都进行巡检,防水、防盗、防蚁、防火……日常管理保养一丝不苟。

      毛建强指着天花板上精美的彩绘告诉记者,近几年,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全部彩画进行数字化记录,力求“把最原始的东西保存下来”,为壁画保护利用打下基础。

      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推动整体性保护,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这是浙江的经验之谈。廿八都古镇是历史上的军事要道、重要驿道,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陆上运输线——仙霞古道上的重要节点。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保室主任崔彪介绍,当地文物部门将现存的古道,以及关隘、码头、路亭、商铺等,包括廿八都古镇在内的50多处遗产点作为仙霞古道的组成部分,“将不同类型的遗产点作为一个整体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是对古道这一类线性遗产保护管理模式的一种探索,体现了整体性保护的理念。”

      念好“保”字诀,让古建筑“活”下来,并非只针对高级别的文物建筑,而是应保尽保。丽水市松阳县的“拯救老屋行动”,为低等级、私人产权文物建筑的保护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样板——政府引导、民间组织和村民共同参与。

      2016年1月,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启动“拯救老屋行动”项目,松阳县被列为该项目全国唯一整县推进试点县。“我们会给出设计方案,要求居民用传统的工艺和材料修缮老屋。如果验收合格,会给予他们相应的补贴。”漫步在古色古香的松阳明清古街,松阳县名城古村老屋办副主任王树斌告诉记者。

      “拯救老屋行动”用最少、最自然、最有效的人工干预,维持老屋原本古朴沧桑的历史感。目前,全县2500多幢传统老屋实现挂牌保护,260多座宗祠、20多座古廊桥、1200多幢老屋得到修缮保护。

      浙江目前已形成了由“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历史建筑”构成的多层次保护体系。在保护数量显著增长的同时,保护类型也从“重古代”逐步转变为“古今并重”。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宋炳坚举例说,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就将近代工业厂房整体保留划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

    保护坚持以人为本

      保护要有温度,坚持以人为本,是浙江文化遗产保护的又一项经验。他们认识到原住民也是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构成元素之一,所以要保护的不仅是古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还要关注世代居住于此的居民,使其原有生产生活状态不受影响,乃至更上一层楼。老百姓的日子美,历史文化街区的烟火气才能升腾。

      保护的温度,体现在街区基础设施分众化、人性化的细节设计上。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杭州市拱墅区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是运河畔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也是当地居民亲子城市漫步的热门选择。走在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记者发现一个很有人情味的细节:如意里“浙江省第一盏灯”展陈装置,站在儿童的“一米视角”考虑,体贴地将电灯互动拉绳调整为儿童适配高度,让孩子们可以亲自触摸大运河的历史。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街道桥西社区党委副书记李悦介绍,新建的桥西儿童友好街区,是杭州首个儿童友好街区。

      生活在龙泉市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居民,除了希望留住街区的历史样貌,也希望拥抱现代生活的便利。据介绍,西街人口密度大、建筑年代久远,基础设施功能已不能满足群众日常使用需求。为解决这些问题,龙泉市建设局协同相关单位及西街街道,以“旧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将宋韵西街打造成“未来社区”。通过完善教育补给、建立健全医卫体系、加强邻里共融、增设老年活动场所、提供托育服务等多措并举,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让西街百姓居有所乐。

      月夜漫步在西街的石板路上,一条缓缓流淌的水渠为西街增添一抹灵动和柔情。“这是云水渠,是龙泉保留至今最完整的、最古老的水利系统工程‘蒋溪堰’的一段。”龙泉市文物保护中心干部应慧介绍,“历史上,云水渠渠水潺潺,沿街而下,清晨百姓提桶取水,成为一代又一代龙泉人不可磨灭的乡愁和美好回忆。”然而,由于生活排污排水,云水渠一度变成一条污水渠。2020年,龙泉市启动了对云水渠的保护修缮工程,清除了渠内的垃圾淤泥,修缮渠道,此外还一并实施截污纳管工程,彻底阻断污染源,还清于渠、还净于渠。“今年,多部门联合出台了《云水渠风貌管控暂行办法》,一街一渠独特景观在古城内得以延续和传承。”应慧说。

      一栋老屋,一条老街,一条窄巷,在流动的年年岁岁间,记载着来往过客的故事。保护好文化遗产,留住一抹浓浓的乡愁,让散落之江大地上的古城古镇古村处处好风景,浙江一直在努力。

      (本报记者 李韵 王笑妃 陆健 孙晶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