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产能过剩论”背后:保护主义才是全球风险之源

    作者:潘圆圆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08日 04版)

      近期,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称,中国对新兴产业的投资生产出了世界其他国家无法吸收的“过剩产能”,中国对特定产业的支持加剧了中国宏观经济“失衡”,并可能给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人和企业带来“巨大风险”。在部分西方媒体的渲染配合下,“产能过剩论”成为美西方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新一轮质疑话术。事实上,所谓“产能过剩论”背后的美西方保护主义政策才是全球风险的真正来源,对这一点应有清醒的认识。

    “产能过剩论”阻碍技术服务大众

      中国新兴产业尤其是新能源产业目前拥有较为先进的技术,而任何技术的最终目的都应是服务大众,新能源技术也不例外。回顾历史,蒸汽机技术帮助英国最早实现工业化,尽管英国刻意维系自身相对其他欧洲国家的技术优势,但蒸汽机技术仍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最后传遍了全世界,改善了普通人的生存状况。与此类似,20世纪早期美国在钢铁等技术上获得了先机,20世纪70年代日本在汽车、机床等技术上积累了优势,但最终这些技术都为更多国家所用。

      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和产业以服务普通人为目标,而“产能过剩论”阻碍技术服务大众,并增加全球的经济风险。技术从“先进高端”到惠及每个普通人需要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拥有先进技术的主体有两种不同的选择:其一,通过减缓技术的传播速度甚至设置壁垒来延长对技术的独占时间,技术方享受超额利润,包含技术的产品因为稀缺而昂贵,只有少量消费者有能力购买新技术产品;其二,将技术充分应用于产品服务,削弱技术的独占性,让更多消费者能够购买包含新技术的产品。当消费者数量足够大,技术方得到的总利润随之增加,从而有机会把部分利润用于进一步研发,推动技术持续升级,同时使更多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事实上,技术拥有者常常会同时有上述两方面的倾向,不同的是技术方的最终选择。对中国新能源产业来说,第二种选择是主流趋势,这是由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的。

    “产能过剩论”有损全球中低收入人群

      从需求方看,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较长时间内,满足庞大的中低端需求对中国企业而言仍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产能过剩”常被用来描述供给大于有效需求的情况,而有效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有效需求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目前服务中国的新能源产品价格在大部分人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较少出现供给大于有效需求的情况。例如,2023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车的均价在17万元左右,不少“平价亲民”的新能源车是普通人可以消费得起、能提高生活品质的产品。以多数人可承受的价格,中国的新能源车商提供了多种可能的选择。多元化是消费满意度的来源,目前中国汽车消费者有较高的满意度。这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汽车属于奢侈品,普通中国人无力购买,更谈不上有挑选余地。

      对比之下,简单地把“平价”归因为补贴,把生产能力等同于资源浪费,这些说法完全忽略了需求有不同层次,也经不起逻辑推敲。美西方打压中国新能源产业,想达到的目的是减缓中国经济增速,并使中国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下降。果真如此,必将增加全球经济风险。

      中国新能源产业服务中低端需求的逻辑在更广的范围内也适用。中等及低收入国家人口占全球人口的大部分,他们的生产生活需求有必要得到满足,中国新能源产品在这方面潜力巨大。以中国的光伏和电池为例,基于中国的技术和生产能力,中等收入及低收入国家能够获得平价、稳定、足量的电力供给,而稳定的电力供给是一国经济增长最基础的条件。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无电人口从2010年的12亿人下降至2023年的6.75亿人,中国的新能源在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中国以发展中国家能够承受的价格,提供了质量中等偏上、服务普通人基础需求的产品。如果依部分美国政客的说法限制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生产能力、减少中国的出口数量,自身生产能力不足的国家将不得不选择质量类似,但价格高出许多的第三国产品,其中部分国家可能无力承受过高的价格,或选择价格类似但质量差很多的产品,这些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水平或将因此出现大幅度倒退。

      此外,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有一定数量的中等收入人口,“产能过剩论”也会增加其生产生活成本。数据显示,美国中产家庭占家庭总量的比重约为60%。美国有庞大的中等收入及以下的人群,其他发达国家也类似。这意味着,发达国家的大部分消费者和企业仍然会考虑性价比和成本问题,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在发达国家同样存在潜在的大市场。部分政客以“产能过剩”为由人为限制中国产品,将导致美国消费者不得不面对价格更高、质量更差的产品,消费者剩余下降容易推高通胀率。

    “产能过剩论”增加全球经济风险

      从供给方看,判断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相关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数据是最可靠的指标。如果真的存在产能过剩,会出现较多企业破产的现象,存活下来的企业利润率也偏低。但对中国新能源行业来说,并没有出现退出市场的企业数量增加、现存企业利润下降的情况。数据显示,比亚迪、上汽集团等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在80%左右;动力电池行业中,头部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的财务状况良好。中国新能源行业整体有较好的增长性,其技术优势的形成同样基于中国的禀赋优势。

      在中国,应用技术更容易快速发展,是因为中国不仅是普通商品,也是技术类特殊商品的大市场。以新能源车相关的激光雷达、自动驾驶技术为例,这类技术的成熟需要海量的数据、丰富的应用场景、试错纠正机制,这些条件在中国相对容易满足。另外,中国有完备的产业链和强大的制造能力,新能源技术拥有者能快速将技术落地,以较低的综合成本投入生产,获取利润,并将部分利润投入下一轮研发。

      伴随“产能过剩论”,美方政策针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可能性上升,无论是加征关税、制裁企业、投资禁令还是人员流动限制,都将影响中国和美国技术进步的速度,从而增加全球经济风险。

      世界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新能源产业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些别有用心宣称“中国产能过剩”的人应该扪心自问,而不是粉饰其保护主义政策主张。

      (作者:潘圆圆,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