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青春版《牡丹亭》何以20年好戏连台传承不息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07日 09版)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供图

      4月29日,青春版《牡丹亭》精华版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上演,柳梦梅一往情深的唱诉,吸引观众一步步走进杜丽娘与柳梦梅刻骨铭心的爱情传奇故事,禁不住为这段真挚的感情流泪、叹息、惊喜。

      4月29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2004年4月29日,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戏剧院正式首演亮相,开启全球巡演。20年光阴流逝,《牡丹亭》青春依旧,传承不息。

      当晚的演出由沈丰英、俞玖林两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领衔演绎。从二十多岁的年轻演员到如今四十多岁的苏昆“扬”字辈“台柱子”,他们的表演技艺越发精湛,情感表达更加丰沛,温润婉转的唱腔和丰富细腻的肢体语言,让人如痴如醉,欲罢不能。

      文化的传续在人心,艺术的传续在共情。从2004年首演至今,青春版《牡丹亭》已累计演出近500场,足迹遍及海内外60余座城市、40多所高校,还远赴北美、西欧十几个国家,直接进场观众超过80万人次。

      在4月29日举办的“第十届昆曲学术座谈会”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认为,大学生是最有学养的观众群,青春版《牡丹亭》取得成功的最宝贵经验是选择了具有青春气息的演员,吸引并培养了具有青春气息的大学生观众。数据显示,青春版《牡丹亭》的前两百场演出中,有八十九场是在大学演出的,青年人已成为欣赏人群的主体。

      青春版《牡丹亭》制片人白先勇回忆,选中《牡丹亭》,因为这出戏本身就歌颂青春,歌颂爱情,歌颂生命,容易被青年观众接受。由谁来演杜丽娘和柳梦梅?2002年12月初,白先勇初见俞玖林,俞玖林扮柳梦梅,唱《惊梦》一出,颇有古代书生的形象,丰神俊朗,他的小生嗓子清脆干净悦耳。同年12月底,白先勇又见沈丰英,她唱了一段《游园》里的著名曲牌《皂罗袍》,一身水秀,顾盼之间,眉目传情,他当即认定“这就是杜丽娘”。如此就有了青春版《牡丹亭》的男女主角俞玖林、沈丰英。

      一代代口传心授,方能实现昆剧薪火相传。2003年,俞玖林拜汪世瑜老师为师,沈丰英拜张继青老师为师,开始“魔鬼式”训练。2012年,“名家传戏——当代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启动,首度在国家级层面上建立了昆曲艺术人才传承创新机制。这项机制一直坚持至今,在第九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俞玖林收了两位徒弟,他们是苏昆第五代“振”字辈年轻演员吴嘉俊和王鑫。这次昆剧界收徒,要求是活跃在舞台一线的演员收年轻演员为徒。苏州昆剧院这次有俞玖林、沈丰英、周雪峰、吕佳、沈国芳五位老师,共收徒弟9位。

      “汪老师收我做徒弟的时候,我24岁。他不厌其烦地教我,倾囊相授。”俞玖林说,“艺无止境,学会了容易,但是要学得精就需要有永不停歇的钻研精神。我不仅会把汪老师和其他老师传授给我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们,更要传承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对昆曲的拳拳热爱之心,全方位培养他们。”

      在遵循原汁原味传承的基础上,如何将昆曲的古典美学与21世纪的审美意识磨合接轨,这是当代昆曲制作面临的最大挑战。从观众的反应来看,他们很认可青春版《牡丹亭》等新版昆曲的探索,认为这种创新让演绎空间写意又流畅,使昆曲“更抒情,更唯美,更可赏”。“事实上,现代的观众不仅把昆曲看成是一种严肃的表演艺术,更是将昆曲当作东方审美的代表,当作一种生活美学,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昆曲的拥趸会越来越多。”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原院长蔡少华告诉记者。

      昆曲传承之要在于文化生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唯有与青年人共情,才能激活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深化他们关于民族文化的根基意识。今年,青春版《牡丹亭》还将开启全国巡演,让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领略昆曲之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魅力。

      (本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