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老年人如何安享晚年,不仅关乎个体福祉,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21.1%。人口老龄化形势对我国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带来了挑战,探索并构建新型养老服务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受限于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收入差距,我国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和资源配置不足、养老服务质量不高的现象更为突出。随着家庭结构的变迁、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以及青年人口外出求学、工作、定居人数增加,农村老年人口留守、独居、空巢比例明显提升,以家庭为单位的代际养老模式逐渐解体。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社会养老供给未能及时补充,导致农村养老服务供需之间出现较大缺口。农村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互助养老成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重要补充方式。本质上,互助养老是一种以村集体或者社区为基础的养老服务模式,强调互惠互助和资源共享,通过要素整合和劳动分工,提供养老服务,满足养老需求,降低养老成本。以“互助养老”理念为指导,一些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养老新路径。互助养老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一种更加经济高效的养老服务模式,各地可以进行交流、互相借鉴,积累经验加以推广,促进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和支持。
与此同时,农村互助模式还存在体制性、机制性问题,面临专业护理人才不足、医疗资源缺乏、可持续性不强等挑战。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类人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如何利用智慧养老赋能互助养老,弥补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首先,构建可持续的互助养老服务供给环境。完善农村互助养老制度设计,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明确农村互助养老权益保障。加强对农村养老服务的重视,推动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提供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信息化和数智化改造,特别是对公益或者半公益性质的养老机构提供更多政策倾斜。
其次,加强农村数字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速网络连接,提供稳定的宽带网络覆盖,确保农村地区能够接入互联网。推广智能化设备和传感器技术,实现农村养老院、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的信息化管理,包括老年人信息管理、健康监测和紧急求助等功能。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之间的联网和数据共享,提高养老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例如,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与医疗机构实时分享数据。推进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搭建农村智慧养老平台,集医疗、健康管理、生活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为老年人提供定制化饮食、基本医疗保障和护理服务。
最后,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数字养老服务队伍。利用市场激励机制,通过工资报酬、“时间银行”等有偿服务,吸引更多志愿者加入互助养老队伍。借助在线平台、基层党组织,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数字化养老服务的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和老年人的数字技能。加大专业护理人员培育力度,鼓励和引导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老年大学等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培养更多专业老年护理人才。未来,可以进一步引入类人机器人,一方面照顾老年人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作为陪伴者,与老年人进行交流互动,为他们提供精神慰藉。
(作者:朱兰,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方曲韵、尚杰、赵明昊、王建宏、张锐、陈元秋、耿建扩、唐一歌、吴春燕 本报通讯员 李梦、金永成、任盈盈、戴思雨)